關於日本夏日祭的隨筆(第2/4頁)
章節報錯
於是我回復:“日本人的東西,就那麼有意思?”
她回覆:“就是覺得夏日祭有意思,東方元素很多,那些東西就是看的舒服,很有傳統美感。”
明明就是日本的東西,偏偏說是“傳統美感”。
我沒有再回,但我思考了。
這一思考,雖不深邃,卻越發氣惱。
你道為何?
因為她這種理由和心理,我其實遇見過很多。大學期間,很多人都有這種心態,我覺得很典型。
既然屬於典型心理,是不是有分析討論的必要呢?
當然有。
首先,講一個人盡皆知的庸俗故事。
有個男人叫劉徹,他心愛的女子李夫人逝去。他日夜思念逝者容顏,卻再難見到佳人。
這是一個傷心的故事。
於是,這個有權勢的大男人,就請巫師作法招魂,想見到曾經陪伴自己的逝者,聊以安慰。
巫師就借了李夫人生前的衣飾,找了一個樣貌聲音和逝者有些相似的女子,穿著逝者的衣裙,配戴著逝者的環佩,畫了逝者常用的妝容,在夜裡登場了。
恰好,也是一個夏夜。宮中燈影斑駁,螢蟲如星,清夜如水。
儺神巫師作法,曾經逝去的佳人姍姍來遲,卻倩影翩翩。
名叫劉徹的大男人看了,似曾相識的感覺湧上心頭,心生憂傷的喜悅,不禁作詩道:
“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大男人明知是假的,可是他的心卻得到很大安慰。
唉,這真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啊。
那麼,大男人真的會喜歡假扮逝者的“影子”嗎?
當然不是。
大男人喜歡的,仍然是李夫人,愛屋及“影”。他愛李夫人,所以才會期待影子的出現。
哪怕影子是假的。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替代心理”。
華夏的傳統文化,就好比李夫人本尊。
日本文化,就好比巫師作法招魂來的“李夫人”,也就是影子,替代物。
大男人“喜歡”替代者,僅僅是因為替代者和李夫人有些相似罷了。
說回當下。
這些逝去的傳統文化,早已經成為共同的東方審美元素,沉澱入東亞民族的審美基因,和西方審美分庭抗禮!
日本文化或許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應該是東方元素。
武斷的否定部分中國人對日本文化的喜愛,其實太過於簡單,這種否定物件,深層次的表象或許恰恰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