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夏日祭的隨筆(第3/4頁)
章節報錯
漢服還沒有流行時,我曾經問一個同學,為何要買韓服。
她回答:因為像古裝劇中的漢服啊,感覺很漂亮。
聽她的回答,分析她的心理,就不是單純哈韓那麼簡單了。
她喜歡的可能是逝去的漢服,問題是漢服很少賣,沒流行時也不敢穿。
而韓服像漢服,傳承自漢服,是漢服的分支。
和服其實也是漢服的分支。有變化,但變化不大,主要形制沒變。
所以服飾文化史上,學者們將韓服和服都歸於“東亞儒家服飾圈”,這等於是承認了,韓服和和服其實是漢服的分支。
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傳承華夏古典文化最好的,恰恰就是日韓,而不是當今的中國。
你自己丟掉了,或者被異族野蠻的毀掉了,沒了,斷了。
所以變得不再自信。
人家雖然從你這裡學的,也有差別,可人家畢竟還有,還在,還像。
不是曾經所愛的人,卻像是曾經所愛的人。或者說,是所愛之人的女兒。
那麼,有些別樣的“畸戀”,是不是不足為奇,情有可原?
我相信,哈日文化群體中,這種心理的人是多數,真正的媚日舔狗不是主流。
就像有個網友說的那樣:“笑話,我會真喜歡日本?我喜歡的明明是大唐。”
再說說夏日祭。
為何很多愛中國的,恨日本的人,仍然要去參加夏日祭?
還是同理。
因為這個夏日祭,源於中國古代四季社祭中的‘夏社祭’!
你看,夏日祭,夏社祭,雖然差了一個字,但祭祀物件一樣,都是祭祀社神,儀式差不多。
日本學中國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
櫻花,茶道,書道,建築,律令制,服飾,文字,音樂,節日,禮儀,包括他們引以為傲的劍道,哪個不是學古代中國?
簡直就是全方位的學。
更要命的,他們偏偏儲存的還不錯。雖然有了自己的特色,但變化不大,仍然能一眼看出傳承關係,本質上還是一系。
中國古代的“社祭”,也是日本神社文化的來源。所以日本很多廟宇叫“神社”,就是取之中國古代的“社祭”。
中國古代的夏社祭,不但官方要舉辦,民間更是熱鬧。
從鄉村到城鎮,節日一到,無不參加社稷,簡直就是全民娛樂,規模很大。
祭祀儀式,祭祀歌舞,祭祀食物,廟會花燈,詩社,郊遊,田獵,內容豐富而又具有儀式感。
豈止是夏社祭,還有春祭,秋祭,冬祭。
還有中元大祭,端午大祭。
除了祭日,還有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