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戰鬥篇 1(第2/3頁)
章節報錯
抗聯隊伍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堅持著抗日鬥爭,牽制了日寇大部關東軍主力,為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極大貢獻。
“救命水”
水是萬物之源,任何生命都離不開水。
離開水的灌溉和滋養,萬物將無法生存和成長,世界將是一片荒蕪。
1939年夏秋之間,蘭棒山一帶奇旱,草木枯黃,地面乾裂。這對在敵人封鎖下生活條件本已十分艱苦的抗聯戰士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因為無水,部分傷病員病情開始惡化,整個密營面臨著無水作炊的危險,抗聯戰士們渴得眼睛發藍,四肢酥軟,渾身無力。
必須找到水!總指揮周保中緊急動員總部全體人員四處找水。戰士們拖著孱弱的身體,爬坡下坎,在密營周圍的百米範圍內尋找了幾天,也沒有發現水源,戰士們已累得精疲力盡,失去了信心。周保中見此情形,鼓勵戰士們,儘可能地擴大找水範圍,一定能夠發現水源。
總部有個秘書叫金京石,朝鮮籍戰士。幾天來,他同戰友們一同艱難地尋找著水源。一天,在距抗聯密營500米處,他突然發現了不遠的山溝裡,有一處野草長得青鬱,與別處不同。他馬上意識到此處可能有水,不知哪來的精神,沉重的身體變輕了,他來到草灘前,急不可待地用雙手去扒草底的泥土,一下,兩下……手磨破了,出血了,他仍繼續扒著,泥土潮溼了,水滲出了,一會兒便匯成了一注,他興奮地趴在泉邊“咕咚、咕咚”地喝了幾口,邊喝邊喊:“我找到水了!”戰友們聞迅趕來,爭搶著喝了起來,然後將金京石圍住,拋向了空中,密營頓時沸騰了起來。泉眼不大,但水流源源不息,戰士們稱為“救命水”。總指揮周保中為獎勵金京石找水有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此泉為“京石泉”。
老抗聯戰士陳雷為周保中命名的“京石泉”題字。李興發拍攝於宏偉鎮小會議室,2000.6.19。
每逢佳節七臺河市區內的學生到“京石泉”等紅色教育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從此,“京石泉”滋養著抗聯戰士們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1994年10月,七臺河市人民政府將“京石泉”所在地的後半截河村,正式命名為“京石泉村”。
蘭棒山的電波
“滴滴達……滴滴達……”
從蘭棒山下面的京石泉附近,傳出了電波聲。
當電譯員李俊把耳機摘下來,告訴總指揮周保中“通了!通了!”時,他們異常的興奮。
說起這部電臺的設立,還真不容易呢!
1936年初中共滿洲省委撤銷,東北形成四個省委,黨組織缺乏統一領導,而且同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也都失去了聯絡。吉東省委領導人周保中認識到,領導抗日鬥爭的勝利,必須及時聽到上級的指示。在這種情況下,1938年周保中同志親自幾次到蘇聯聯絡電臺器材。
第一次取得蘇聯比金市的支援,弄得電臺的收發器材,在運往蘭棒山密營的途中遇敵人阻擊,電譯員卓文義英勇犧牲,收發報機損失。
後來,經過周保中的再次努力,終於從蘇聯弄回全套電臺裝置器材。無線電臺需要架設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遵照領導指示,電臺架在了泉水旁,為便於對方呼叫,吉東省委和二路軍總部將此電臺命名為“京石泉”國際電臺。電臺可與蘇聯伯力遠東地區互通電報,可以收聽到中共中央從延安發出的電波和新華社發出的廣播。
當時二路軍總部任命李俊同志為電臺臺長,負責收音,記錄電臺新聞,併為後來於1940年創辦《東北紅星壁報》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訊息。
“滴滴達……滴滴達……”
由於這部電臺的建立,及時收到了上級的指示,極大地鼓舞了蘭棒山區廣大抗聯將士對敵鬥爭的勇氣。
《誕生蘭棒山的我市第一張報紙》王玉琦
座落於我市茄子河區宏偉鄉北部的蘭棒山,由於其山高林密,人煙稀少,當年曾是東北抗日聯軍活動的好地方,著名抗日將領周保中、趙尚志都在這裡戰鬥和生活過,其中趙尚志還在蘭棒山抗聯密營編印過《東北紅星壁報》,這是我市出版最早的第一張紅色報紙,匆庸置疑,趙尚志當是七臺河新聞報界的先驅。
據檔案工作者林伊同志介紹,趙尚志是在一九四〇年三月下旬以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周保中為總指揮的名義進駐蘭棒山營地的。五月中旬總部為加強對抗聯戰士的宣傳工作與文化教育,決定利用手頭有一部無線電臺的條件創辦一張報紙取名叫《東北紅星壁報》、用蠟紙油印,每期四張蠟紙八個版面。第一期在周保中的關懷下,由趙尚志親自編審,既有時事政治又有戰士生活,大受歡迎。於是總部決定要堅持辦下去,保證每月一期。並透過黨員大會形成決議,推選副總指揮趙尚志、總部秘書王春發、秘書處主任金京石、電臺臺長李俊、警衛隊政委姜信泰五同志為壁報委員會委員,趙尚志同時擔任主筆。
《東北紅星壁報》五委員的具體分工是:趙尚志既當“總編又是撰稿人,王春發負責刻印,金京石做編輯,李俊負責收聽、記錄電臺新聞,姜信泰負責提供遊擊活動稿件。壁報自五月中旬創刊到九月十日出完第五期因王春發犧牲而丟失所有資料停刊,共出版五期。其中六月二日出版的第二期報紙中的一張好不容易被儲存下來,現珍藏於北京中央檔案館。據親眼看到這張報紙的林伊稱:這期報紙內容十分豐富,計有社論、國際要聞、中國抗日訊息彙報、東北抗日戰訊、東京特訊、民族英雄傳記、小說、詩歌、謎語、轉載新華日報文章等諸多欄目五十餘篇稿件。令人驚奇的是還有“昨日新聞”,登載了6月1日廣西我軍大捷的電文。
本期報紙還登載了趙尚志悼五軍三師師長張鎮華及諸烈士的輓聯:“鍋盔山前皎潔雪地透紅斑應知將軍經鏖戰,寶石河頭淒涼月夜對青流豈料英雄殉節休。”與此同時,趙尚志還以“向之”筆名,寫了千字短論《紀念紅色的五月》,韻文《土野的詩歌》、《將就一點兒》、《春日卡擊》等文章。報紙告訴我們:將軍並非一芥莽夫,乃是兼資文武的全才。
《東北紅星壁報》是抗聯烈士用生命和熱血出版的報紙,是先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如果能得到一張《東北紅星壁報》的影印件,將是七臺河報人的光榮。但無論如何,《東北紅星壁報》作為七臺河之最,是要寫進七臺河新聞史的。
小孤山英雄
小孤山,本是蘭棒山正南一座極普通的小山,如今,從它周圍良田百頃、農民勤於耕作的一片和平景象裡,已很難想象當年東北抗日聯軍與日寇艱苦作戰的悲壯場面。
然而,在六十年前,這裡發生了一場令日寇聞風喪膽、令抗聯全體將士精神大振的悲壯戰鬥,小孤山也因此次戰鬥而被定為“十二烈士山”從而名聲四播,列黑龍江省四大重要史蹟地之首。戰鬥中十二烈士英勇就義的事蹟演繹成一段可歌可泣的小孤山英雄傳奇。
一、戰略撤退
1938年春,東北抗日遊擊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
日本侵略軍糾集了偽三江省地區日本守備隊、日本屯墾團和偽興安軍、偽武裝警察隊等各反動武裝近10萬人,從哈東地區松花江兩岸,北至小興安嶺,南至完達山脈,對抗聯部隊進行了全面圍剿和進攻。僅在蘭棒山區,敵人就糾集日本軍、偽29團、偽30團、偽35團和偽興安軍(蒙古騎兵2000多人,企圖將我抗聯消滅殆盡。
為儲存抗聯的有生力量,更好地粉碎日寇的“圍剿”計劃。二路軍總指揮部做出緊急指示,命令五軍三師迅速集結八、九兩團,向勃利、密山地區轉移。
八團一連駐守在尖山子北坡漫崗轉彎處,是敵人進山的頭道卡子,肩負著保衛二路軍總部、五軍三師密營和牽制敵人的重任。接到轉移命令後,經過商量決定,由副連長率領連隊先向規定地點集結,而連長李海峰同指導員班路遺帶領十三名戰士在原地等待總部交通副官張鳳春從富錦歸來後再轉移。在漫天大雪中,戰友們一一惜別,互道珍重。
二、遭遇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