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漁夫說,他跟郭晟說這些話的目的是讓他切莫貪玩,多唸書,才不會像他一般生活艱辛,艱難求生。

那個時候郭晟大概明白了自己唸書的意義。

讓這世上少一些像老漁夫般艱辛的人,讓他們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

這種滿足感,遠比釣魚分給他人強的多。

想到過往,及自己如今所擁有的一切,郭晟只能感嘆自己的幸運,得貴人相助,遇到了好的先生。

不然,他許是會為考科舉而考。

把心中所想之事寫完,郭晟拿起紙張,吹墨放在一旁,再撿起一張紙把剛剛寫好的潤色刪減一遍,謄寫到另外的紙張中。

眾人在大殿上當場撰寫文章,自不是一個時辰就能簡單完工的事情。

長孫銜早就退到了殿外,留下一群大臣在殿內巡視。

某個大人巡視周圍考生的文章時,偶然看到了郭晟後,在他身邊停留了片刻,又看了看郭晟的字跡。

最終帶著欣賞的目光移去了他處。

此刻在大殿內巡視的,皆是朝堂內舉足輕重的文臣。

殿試是把一群好苗子篩選出來,分到朝堂的各個部門,皇帝要合格的人選,這些大人們更是要挑心儀的門生。

好在這些新科舉子們進入朝堂的時候,提攜他們一把,把他們規劃到自己的羽翼下,培養成手中未來的力量。

眾人巡視了一圈,除開一些較為面熟的同僚的子嗣他們鮮少去看,因為這部分早就被安排好了,決定了未來。剩下的一部分,便是由他們選擇的新人。

收了考卷,舉子們出了大殿,諸位大人們湊在一起點評起了剛剛瞥見的文章。

“諸位大人可有滿意之人?”

“剛剛那個坐在第三排最外面那個,我見他只落了首詩,詩中滿是鴻鵠之志,用詞傳神講究,應是個不錯的……”

“那最後排的舉子借聖人之言,抒心中之志……”

“我剛剛也瞧見一個不錯的學生……”

這些文臣雖會參與其中的評比,但最後做定論的還是長孫銜本人。

過了些日子,進士名單出來了。

此次錄取者有一百七十一人,比往年多了不少。

眾人對這個字數倒不太意外,畢竟好些年沒錄進士了,加上朝堂不少位置空缺,填補一些新人進去倒也正常。

不過,這一次,陛下倒是沒定三甲。

只確定了個榜眼,以及一位樣貌出眾的男子為探花。

這榜眼是其他州府的學子,姓餘,名從珠,眾大臣鑑賞過他的文章,倒還算不錯,情才樣貌也是極好。

按理說,他名字排在最前面,應當定他為狀元。

“陛下,何不定餘從珠為狀元?”眾大臣疑惑道。

“朕沒看到滿意的文章,只能從這幫人中挑出個稍微順眼的,其餘的都差不多。便無需封賞為狀元……”長孫銜悠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