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殿試(第1/2頁)
章節報錯
無論當今聖上的如何,世家們註定要把家中的年青一代塞入朝堂,好確保自己家族的在官場上的話語權。
精心培養過的世家子很難不比寒門學子出色,在長孫銜的大幅度篩選後,世家子在舉子中的佔比仍舊不少。
殿試那日,他們更是做足了萬全的準備。
不論是詩書字畫,還是禮儀儀表,都做好了精心的準備。
只是進了大殿以後,俯身向臺上那位陛下行了安,就聽見她說,“既進了這大殿,不如來告訴朕,你們為何想當官?這便是今日殿試之題。”
長孫銜的話音一落,便有太監陸續端上紙墨筆硯,放在眾人的桌子前。
為什麼要當官?
世人皆知,士農工商,士為最上等,商為最下等。人往高處走,做人自然是要盼著做這最高階層的。
聖賢書上的大道理,多是寫著為社稷分憂,為百姓謀福祉。
對於官宦子弟來說,從懂事的那一刻,他們就被家族委以重任,盼著他們振興家業,出人頭地。
這篇文章說好寫也好寫,說不好也不好。
眾人辛苦唸書考官,心中自然是有期盼。
只是對於他們來說,重要的不是這份期盼,而是寫出一份讓陛下滿意的答卷。
郭晟,看著空白的紙張,沉默了片刻,提起筆慢慢寫著。
少年困頓,母親早逝,寄居於舅舅家。那時候他讀書的想法很簡單,要努力長大,當上一個官,不被人看不起,更重要的是能買一個屬於自己的院子,不用寄人籬下看人眼色。
後來去了書院,他的想法逐漸有了變化。老師告訴他,讀書不止於看書,更需要去看周圍的一切,瞭解周圍的世界。
人這一輩子很短,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別人喜歡。
在漫長的探索中,郭晟找到了自己所熱愛的東西,釣魚。
買上一個尖銳的木鉤,自己挖點兒魚餌,握著釣竿和書,就能在樹下坐很久。
他一邊等魚一邊看書。
時而看書,時而看天,既見過春日爛漫的山花與和煦的春風,也在夏雨的涼爽的樹蔭下嘗過甘甜的果實,還有秋日滿地金黃與南飛的雁群,冬日蒼茫的白雪與刺骨的寒風。
四季各有體驗,各有滋味。
那垂釣上的魚,不論大小如何,自己烹煮魚肉,分給親近,亦或是路邊的老叟,都會讓他非常滿足。
那個時候,他想當一個漁民。
也隨之認識了一位老漁夫,漁夫笑著問他,有錦繡的前路不去走,為何來著做一個打漁的漁夫呢?
漁夫的收入來源全靠打漁,碰到大風大雨的天氣,根本不能出去打魚。
一年到頭家中只有魚肉,還是賣不出的小魚,別的肉鮮少吃過,拿魚肉換得的糧食更是精打細算。
漁夫讓郭晟看了看自己手上的老繭和身上的傷,告訴他如今的擔憂。
家中的小兒子得了病,要去看大夫,可是錢不夠,他只能起早貪黑去捕魚。
他的漁船是去年換的,把積蓄花了個乾淨。因為去年他出去打漁時,遇見了風浪,漁船翻了,命大遊了半日,再遇見了附近的漁船帶他一程。
不然家中要淪落到賣兒賣女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