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試分為三場,一場三天,考試中間考生不可以中途離開退場,吃喝拉撒全在裡面解決。

白天在裡面答題,夜間休息也在裡面。至於這幾天的吃食,由考生提前自行準備好,用一隻竹籃盛裝帶入考場。

等考試進入第二天,李邦彥從邵尚書那得到訊息,進場前進行身份核實,並未發現有叫做“武忌”的貢生。這讓這些時日一直心神不寧的李邦彥長長的鬆了口氣。

九日時間,轉眼即過,秋闈會試結束。接下來便是彌封、謄錄、校對、閱卷、填榜等等一系列流了。至於最終的結果,對於會試的貢生們來說“但憑天命”吧!

第二日,武舉的會試按期舉行。

武舉的會試由兵部主持,監考官由兵部侍郎和郎中,以及軍中精通武藝騎射的將官擔任。還額外設定了兩席督考,由懋王和督察院的一名都察御使對會試的過程進行監督。以勉出現“用情取捨”的舞弊行為。

武舉會試的場地設在京軍的大校場。

所謂教場,簡而言之,就是京中軍隊練兵、訓馬、檢閱、比武的專門場地。

和文試會試的“嚴防死守”,“單人獨房”考試的模式不同之處在於,武試的考試現場是相對開放的。除了監考等一干官吏和維持治安的京軍外,是允許一定數量的百姓參與旁觀的。

武舉的考試包括步射,騎射,馬槍,翹關,膂力五項內容。

韓國原本的武舉會試是有策論一項的,武舉考察內容原本遵循“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於武藝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這樣一來便讓許多重武學而輕謀略的習武之人,被生生擋在了進入下一級考試的大門之外。

最終在懋王的極力爭取和據理力爭之下,取消了策論一項的考核。畢竟韓國現下缺少武技戰力爆棚的戰將。

步射即在一百步開外接一箭靶,比試者站在百步開外,拉弓搭箭,依射中之部位評判優劣。

騎射即騎乘賓士的馬匹,搭弓射箭,依射中目標的多寡和位置評判高下。

馬槍即騎乘馬匹,手執長槍,戳刺事先預備好的草人,以挑落草人頭部而身軀不倒為評判標準。

翹關即為舉重,是指考驗應考者力量為主的一項考試,通常會讓應試者依據自身實力,去試舉重量不一的石鎖,自然是舉起的石鎖愈重者,獲得比試的勝利。

而這最後一項膂力比試,可不是單純比拼臂力,而是要比試開硬弓,以最終誰拉開的硬弓的石數高,便判定最終勝利。

近年的武舉得到了朝廷的格外重視,所以也引得全國的習武之人赴之若騖。所以今年的武舉會試參加人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足有七百多人。當然這與文試的人數還是無法比擬的。

武忌報名的時間比較晚,所以考試的排序相應也比較靠後。

這考試是每人依次上場,進行五個專案的應考,考試的成績會逐個記錄在冊,然後在全部參考的七百多人中,從高至低選取三十人參加殿試,殿試中的頭三名,自然也就是通常的三甲: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

第一日的考試結束,武忌居然連上場的機會也沒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