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青黛 第125節(第3/3頁)
章節報錯
長公主立刻揩眼轉面,看到絮雨已在向自己行跪拜之禮,慌忙轉身上來,握住她臂阻攔。
“要的。”絮雨說道,拿開長公主手,堅持行跪謝之禮。
“這一禮,不只是表達我對姑母和文君的敬意和謝意,也是代長安子民,代天下百姓謝你二人。倘若不是文君無所畏懼,慨然以身赴險,倘若不是姑母深明大義,不怪我拿文君犯險,答應下了來,怎可能有這機會清除逆亂消聖朝隱患?這一拜微不足道,是我應當的。除此之外,我也無別的能夠表達我對姑母感激之情的方式。請姑母受之。”
長公主看著她向著自己鄭重行了跪禮,禁不住眼眶再次暗暗發熱。
雖然忐忑至極,並且,多少也是帶著幾分勉強才應下此事,但長公主確也並非一味傲慢自大、毫無見識之人。
這次的事,不但事關重大,還是自家女兒犯錯在先,已成騎虎難下之勢。她怎不明白,在公主找到自己說出這件事的時候,其實就已沒有拒絕的餘地。
再次伸手,將人從地上扶起,長公主定了定神,道:“我信你。文君先前不懂事,被那心懷不軌的胡兒矇騙,鬼迷心竅,犯下大錯。這是她該當做的。況且,這回若是能叫她看清那胡獠的真面目,回來安心過日子,我謝你都來不及。你們自己也要當心。早些回來!”
在她的計劃裡,盧文君忽然也被加了進去,這是起初完全沒想到的意外。
答應將愛女送入虎口為餌,這是一樁叫母親何等揪心的事。
同樣,對於絮雨自己而言,做出讓盧文君去冒險的決定,這又是一件何等艱難的事。
在阿史那一方上奏皇帝,請求賜婚一事發生後,她是在徹夜無眠、反覆權衡過後,才做出了這個於盧文君而言不但冷血,也極是危險的自私決定。
也是在做完決定筋疲力盡的一刻,在她獨站在空曠而幽深的大殿裡,等待綺窗外晨曦到來之時,她第一次清楚地意識到,一旦捲入朝政,成為其中的決策或是執行者,她便再也不可能如從前那樣去思考,更不可能單單隻憑自己喜惡去行事了。
曾經她堅信,身不由己,只是犯下過錯之人為己身尋的一個藉口。
但,就在那一個等待天亮的連炭爐也無法完全驅散寒意的冬日清晨裡,當她試著再用如此的心態,去重新審視一遍她曾經最是無法釋然的皇帝當年沒有立刻為她母親復仇一事,她忽然彷彿另有觸動。
於定王而言,她的阿耶,永遠不值得被原諒。
但於皇帝而言,這或就是他當時能做出的最為合理的一個抉擇了。
絮雨點頭:“那我去了。姑母等著訊息。”
當日天黑之後,她在一隊人馬的伴隨之下悄然出城,沿著白天那一支西行的隊伍尾隨而上。
公主和親阿史那,在出發後,照制,二人途中是不能見面的。她的身邊有可靠的強壯宮監作守護,並且,禮官也會和她一同上路,一同下榻,朝昏不離左右。在眾人包圍之下,阿史那即便有心,也不可能公然強闖盧文君的夜間居所。
為了能夠讓阿史那儘快回到北庭,送親隊伍走的是路程相對較短但行程相對荒涼險峻的北道。這條路,絮雨在初來長安的時候,便曾走過一次。
李延這時依舊謹慎,即便承平已設法求娶到了盧文君,手中有了一個極具分量的人質,他也仍未立刻說清具體何處會面,只透過李猛之口,說希望在鷹愁關外見面,至於具體地點到時再定。
自然,那李猛同時也替主人傳話,希望裴二郎君能夠諒解,並非是他不信裴二郎君的誠意,而是出於自保之念,迫不得已為之。
在鷹愁關外才安排見面,這個地點,也符合她和裴蕭元的預期。
鷹愁關在長安西北三百里外,駐有一支軍隊。在出關之後,北道將穿過一片廣袤的古原,周圍叢林蒼鬱,崖聳谷深,無論是藏身還是逃遁,都可謂是絕佳之地。
按照預先的安排,在隊伍抵達鷹愁關的前夜,驛館裡,將接出盧文君,用另名身材和盧文君相似且從前受過袁值細作訓練、專用於特殊事務的宮女替她。次日,宮女將身藏武器,如此前那樣,借戴的冪籬覆面,登上馬車,隨阿史那出關。
整個換人過程,袁值預先再三演練,安排周密,絕不會叫阿史那或是任何人起疑心。
絮雨隨行在後的目的,是第一時間接回盧文君,將她送回到長公主的身邊。
出發後,路上起初幾日一切正常,沒有發生任何意外。
絮雨不知承平用來求婚的理由是真的,湊巧老可汗這時病危訊息送到,還是隻是一個他設計的藉口。但在上路後,原本她最擔心的他或強行要和盧文君見面或是親近的事,並未發生。據她收到的報告,阿史那每天只顧埋頭趕路,看去似懷心事,夜間落腳在沿途的驛館裡時,亦是一直遵循著中原禮法,分東西兩屋居住,並未因此前他曾和盧文君有過肌膚相親而行逾禮之事。
承平看起來無意和盧文君親近。這叫絮雨又放心了幾分。如此,不但盧文君更為安全,不至於萬一因為緊張而被他看破端倪,在換人過關之後,想瞞天過海,也更容易一些。只要到了鷹愁關,將人接回,餘下,便都交給裴蕭元了。
出長安四五日後,這天傍晚,絮雨一行人抵達了目的地。
前方十幾裡外便是鷹愁關,出去,就是大片的古原和莽林。今夜,前面那一行送嫁的隊伍夜宿鷹愁驛。她則落腳在後面幾里外的一個臨時營地裡,只等半夜接到盧文君,連夜帶人,掉頭返回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