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高句麗的禁軍走的七七八八,實際上也就相當於……

原來屯駐幽州,保護涿州的幾萬禁軍,如今搬遷到了原高句麗境內。

而高句麗這地方,如今當然也改換名稱。

新地理名詞也因此產生,喚作遼州,黑州。

這個名稱在李盛聽到訊息的一刻,感到十分奇妙,因為高句麗那地方也有好幾十做大大小小的城池。

而這些城池之中明明有安市城這種聞名天下的大城,但……

為何又要叫做遼州和黑州?轉念間李盛倒也想的明白,這估計八成是為了全方位的設法吸引漢人百姓過去……而這項工作的細節,當然是奔著著黑土地這個高句麗最大的資產而去,最後自是連名稱也按“沃野千里”這個意蘊上取。

這種小事李盛當然也就付之一笑,感嘆一下歷史長河當中果然一切都有原因。

換言之,總體而言,如今的高句……不,或者應該叫遼東地帶。

已經變得地廣人稀,相比黑土地的遼闊,數萬禁軍其實並不多。

但即便這樣,

高句麗覆滅的訊息傳出,依舊導致了整個漠北世界的極大震動。

不知多少遊牧部族連夜遷徙,遠遁逃離!

就怕被唐軍攜餘威一併掃蕩。

這個威懾力是如此之巨大,乃至於整個高句麗附近……如今幾乎形成了一片人口真空區——這直接導致了出鎮遼東的張亮不得不考慮接著往外拓地設郡的選項,畢竟那麼大的人口真空容易滋生盜匪啥的……

不過張亮也不急,因為就在高句麗平定之後,長安的陛下李二也釋出了懸賞尋獲油田的詔書,以及安民詔書。

懸賞油田的詔書李二從前就發過,但從前也就是為了油田本身……很單純的懸賞。

而這次比較精髓的,卻是安民詔書。這份詔書一方面重述了大軍出征之初討高句麗的檄文中的內容,畢竟你高句麗打了我中原百姓這麼多次草谷,這回也得讓我們打一下。

但安民詔書和討伐檄文不同的是,當中又或明或暗的點出了高句麗有油田的訊息……並且明確告訴了百姓,朝廷目前尚未尋獲油田,但依據可靠訊息,油田一定存在!

這份安民詔書一下,果然便有許多因為印刷術的問世開了眼界,心思浮動起來的百姓紛紛踏上前往遼東的路途。

數目之多,甚至張亮已經開始感到忙不勝忙,因為自稱要在遼東開墾荒地安家的刁毛太多了……

如今的大唐本就因為海貿的興起,民風變得勇武而進取。

如今安民詔書又“不慎透露出”大家去了遼東可以找到油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