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道:“這為父知道,但你就不怕你勾結重臣,如此干涉宮政,為父會不悅,對你的儲位之位不利嗎?”

李恪先是一頓,而後才回道:“兒臣並未想過這麼多。”

李世民道:“你呀,就是太重私情了,迴護兄弟是如此,此番為了你母妃又是如此,若是以帝王心性而論,你欠了幾分火候,你將來為帝可要仔細。”

在李世民看來,當初李承乾謀逆,李恪以身家性命死保李承乾,保住了前太子的性命,自然也是給自己將來留下了一個隱患,此番李恪為了使母妃登位皇后,入主正宮,有一個正室的名分,竟還是冒此風險行事。

帝王心性,最講究的就是以大局為重,斷舍私情,李恪如此顧念母妃和手足,在旁人看來自然就是不合格了。

李恪聽著李世民的話,想了想,回道:“父皇也常說兒臣與父皇相類,父皇憐子,舐犢情深,不也同樣顧念私情嗎?父皇如此,便是海內稱頌的好皇帝,兒臣也不擔心自己。”

“哈哈哈...”

李恪之言入耳,李世民頓時笑了出來,殿中原本緊張的氣氛也為之緩解了不少。

李恪說的雖然直白,但也都是實情,說起憐子之心,恐怕千古以來沒有幾個皇帝能和李世民相比了,李世民如此屬意李恪為儲,其中不也有這部分的原因在嗎?

李世民道:“如此說來倒還是為父的不是了?”

李恪忙道:“兒臣並非此意,兒臣只是以為天家溫情,並無不妥。”

李世民道:“你今日所為是因純孝,倒也情有可原,而且你不曾將此事發於朝堂,而是私下奏於為父,也算周全。”

李恪要促成楊妃晉後之事,無非就是兩個法子,一是如眼下這般私下稟奏,二便是將此事發於朝堂,藉助百官之力來給李世民施壓,但這樣卻會叫李世民難做。

李恪選擇了讓李世民好做,但自己的把握卻更低的方法,在李世民看來自然是顧及到了他這個父皇了。

李恪道:“兒臣不過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李恪所謂盡人事,便是他所為之事,至於天,於大唐而言,皇帝既為天,李世民既為天,李恪看的自然就是李世民的意思了。

李世民道:“其實在先皇后臨終之前,便曾囑託於我,你母妃賢德,在她故後可立位為後,但為父心中一直過不去這個坎。”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伉儷情深,琴瑟和諧,當年長孫皇后病亡後李世民一度廢朝近月,水米忘食,李世民心裡會有這個坎也不難叫人理解。

李恪聞言,小心翼翼地問道:“那不知父皇的意思是?”

李世民沉悶了片刻,回道:“將此事發於廷議,而後決斷吧。”

朝中無後,本就不妥,而楊妃掌管後宮多年,又是太子生母,立為皇后本就是分所應當,李世民將此事發於廷議,無異於就是同意了此事。

“諾。”李恪聞言,笑著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