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管是長孫無忌開口也好,還是李麗質附和也罷,最終對此事最是上心的還是太子李恪,李世民要見李恪,李恪也不會覺著訝異。

東宮相距立政殿不遠,李世民傳召,不過一炷香多的功夫,李恪便到了。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李恪匆忙地趕到立政殿中,對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抬了抬手,著李恪起身,而後對李恪問道:“你知道為父急傳你來此,是為了何事嗎?”

李世民的話傳入李恪的耳中,李恪看著李世民一邊站著的李麗質,哪還不知道所為何事。

這麼大的事情,如果沒有李恪在背後的推動,長孫家是不可能如此不遺餘力地推楊妃為後的,其中道理不難想通,李世民更不會不知道。

李恪回道:“可是長孫司空奏疏所言之事嗎?”

李世民對李恪的回答不置可否,而是接著問道:“此事果真是你指使嗎?”

李世民的表情不見喜怒,他的想法究竟如何,李恪也無從得知,現在擺在李恪面前的回答無非就是兩個,要麼矢口否認,要麼就是應下此事。

李恪若是矢口否認,自然少得許多麻煩,但李世民真的會相信李恪的說辭嗎?此事李世民的心裡多半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像李世民這樣的人,一旦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便會對此堅信不疑。

就算李恪否認,除非能夠拿出十足的證據,否則李世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反倒會叫李世民對李恪心生不滿,實在是不值當。

可若是李恪應下此事,若是李世民因此動怒,於李恪也是不利,畢竟李恪是太子,長孫無忌是朝中位列第一的重臣,多少有些內外勾結,私相授受的味道。

李世民發問,到李恪回話,前後不過短暫的一瞬,李恪已經幾做權衡,最後還是道:“兒臣正欲入宮求見父皇,不想父皇便傳召了。”

李世民看著李恪的反應,問道:“如此說來你是承認了?”

李恪站在案前? 低著頭道:“此事確係兒臣所為? 兒臣願作願當,絕不否認。”

李恪並未否認李世民的指認? 反倒一口應了下來? 還說自己正欲入宮覲見李世民,稟奏此事? 如此一來不止更多了幾分擔當,更說明自己沒有隱瞞李世民的意思。

李世民聽著李恪的話? 臉上原本有些緊張的神色明顯輕鬆了許多? 其實李恪雖然瞭解李世民的脾性,但他畢竟不是李世民,他不瞭解李世民所擔心的是什麼,他也不知李世民馬上得國? 千古一帝的驕傲和自信。

李世民對自己和李恪都有絕對的信心? 他從不擔心李恪掌權而威脅到自己,否則李世民也不會在前幾年有人質疑李恪儲君名份的時候,竟下旨著京中三品及以上大員家中嫡長子務必出仕東宮,為李恪撐腰了。

李世民擔心的從來都不是李恪勾結長孫無忌,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太熟悉了? 要說長孫無忌會勾結李恪,和李世民作對? 李世民自己都是斷然不信的,李世民擔心的是李恪欺瞞於他? 這是李世民萬萬不願看到的,不過好在李恪並沒有這麼做。

李世民嘆了口氣? 帶著七分疼愛? 三分惋惜道:“恪兒? 你呀,你太重兒女私情了,如此豈是帝王所為。”

李世民的回答倒是出乎了李恪的意料,李恪抬頭看著李世民,問道:“兒臣不知父皇之意?”

李世民道:“你費這般氣力,欲推你母妃登後位,於你可有助益?”

李恪已為太子,而且李恪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無論楊妃為皇后與否,對李恪的太子之位都沒有影響,也談不上實質上的助益,這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的,李恪也不會不知道。李恪如此動靜推楊妃為後,不是為了自己,那自然就是為了楊妃了。

李恪回道:“兒臣願母妃為後,並非是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