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4 刀耕火種(第2/2頁)
章節報錯
基於這樣的想法,金鑾殿內,在崇禎皇帝說完話之後,靜悄悄地,根本沒人說話。
崇禎皇帝坐在上面,掃視著底下這些臣子。他心知肚明:雖然這些臣子已經是被他篩選過,和崇禎十五年之前都那些臣子,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忠君報國之心,也確實有。
可是,在其他方面,也是有利益不一致的時候,他們會這樣,到也不能講他們是變心了。
心中這麼想著,崇禎皇帝便不等他們說話,自己又開口說道:“何謂此一時彼一時?朕可以換一個大白話來講,任何事情,都要根據實際出發,也即事實是檢驗整理的唯一標準……”
他的這段話,就是直接照辦劉偉超對他的講解了。以他格物學開創者的身份,用這種方式的講話,倒也沒讓人引發懷疑。因為這個腔調,就和格物學差不多。
只聽崇禎皇帝繼續在說道:“朕沒有說歷代明君賢相有錯,歷代先賢有問題,因為他們那個時候的情況,就符合他們所要採取的手段。而如今,朕問諸卿,大明如今之現狀,是否和以前已有天翻地覆之變化?”
聽到這話,底下文武百官就啞然了。
沒錯,大明之現狀,絕對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和以前任何一個朝代比,都是天翻地覆的。相信以前的人要是活著的話,絕對是不認得這還是人間!
因時施宜,因材施教等等樸素的道理,也是證明崇禎皇帝剛才提到說要從實際出發的話,肯定也是沒錯的。
在殿內的這些人,都不是傻子。他們已經聽出來皇帝是什麼意思了。他們之前的論點,怕是阻擋,改變不了皇帝的決心的。
果然,就聽到崇禎皇帝都不用他們回話,就接著說道:“既然今時不同往日,再抱著以前的老規矩做事,和刻舟求劍又有何分別?實情在變,策略自然也要變?要不然,刀耕火種便是你們現在的日子。這樣的例子也不是沒有,南洋,大洋彼岸,就是一成不變地守著以前的規矩,要是誰覺得那樣做的才是對的,朕不介意送他去那邊過他心目中想要的日子!”
“……”一聽這話,原本就沒人開口的文武百官,立刻把嘴閉緊了。
真是開玩笑,過那種刀耕火種的日子,瘋了麼?
崇禎皇帝是一邊說話,一邊掃視他們的表情,大概看出來,自己說得差不多了,便再開口說道:“朕決定了,人口眾多的上等縣以及中等縣下,增設鄉一級官衙,和縣衙設定一樣,減輕上等縣和中等縣的治理壓力。”
一聽這話,不少人鬆了口氣。原來皇帝不是真得把宗法族規全都剝奪了!這和他們的預期相比,那是大大降低了,可以接受!
他們正在想著時,吏部尚書左懋第卻站出來奏道:“陛下,全國上等縣和中等縣為數不少,如果增設新一級衙門的話,進士不夠,算上舉人,亦恐不夠!”
這又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以前的時候,大明經過兩百多年的積累,舉人、進士多的是,甚至不少人還要排隊,才有官當的。
可是,就在這崇禎年間,先是天下大亂,流賊四起,他們還專門殺做官的,還有地方鄉紳,也就是朝廷的官員儲備,鬧了十幾年,讓舉人和進士少了一大批。
然後呢,當今皇帝又推出了格物學,並且格物學專項科考是一年一次,皇帝還非常重視,給得待遇又好,做好了不但有爵位,還有數不清的財富。因此,年輕人中有很多人不再專攻四書五經去考科舉,而是選擇了格物學之路,使得舉人和進士的數量進一步減少。
還有,就是大明朝突然強大起來,開疆拓土不說,改土歸流,整個大明西部都不知道填進去了多少官員,如今還有遼東、朝鮮以及河套那邊的官員都還不夠呢!
除此之外,多個藩王已經就藩海外,他們從國內招募的臣民中,雖然讀書人不多,但好歹也是有一些的,包括舉人和進士等等。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淄州孫家。這就進一步減少了國內空閒的舉人和進士的數量。
或者可以說,如今崇禎二十三年的時間,吏部門口已經沒有等著就業的舉人和進士了。
也是這個原因,左懋第不得不跳出來提醒崇禎皇帝。
------題外話------
今天加班了,更新會往後推,但是一定會更新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