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孔華與王英兩人如何商量的,阮柔不得而知,但最後的結果,……

孔華與王英兩人如何商量的, 阮柔不得而知,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一年後兩人離婚, 自此橋歸橋、路歸路。

肉眼可見,離婚後的王英工作更加拼命了,原本還要留出時間照顧家裡,如今女兒大半時間待在學校, 不需要時時照看,王英選擇將更多時間花在工作上,是工作室每天最早來、最晚走的一個, 為此還得了一個稱號, “拼命三郎”。

工作室的薪酬制度吸取了同行業的經驗, 制訂得很是完善, 除去每個月的基本工資外,還為超額工作量配置了績效獎金,簡單來說, 就是多勞多得,王英的工資收入肉眼可見的節節攀高。

一日, 晚上八點,阮柔來工作室找阮天商量些事情, 順帶約了晚飯,就見漆黑的辦公室,唯獨一處亮著燈光,走近一細看,正是王英, 全神貫注在眼前的電腦上做檔案。

聊了幾句,得知她的近況, 母女倆人如今靠租房子住,也沒什麼存款,王英這麼拼命加班為的就是能在葉城買一座屬於自己的房子,面積不用大,六十平夠兩個人住就行。

對此,阮柔也沒辦法勸,只能多叮囑幾句要注意身體,別熬壞了身子。

王英欣然應允,但看樣子並沒有聽進去,阮柔嘆息一聲,沒再管。

如此努力拼搏了兩年,王英總算攢夠了首付,在離公司不遠的地方買下一座小兩居,如她所願,六十平,有了窩,王英整個人才終於踏實下來,有空抬眼看看周圍,而非一味沉浸在無盡的加班中。

至於孔華,在其回了老家後,兩地相隔較遠,沒有熟悉的人打聽,很長一段時間,阮柔都沒有聽說過對方的訊息。

再聽到,還是有一次跟王英聊天,才知道對方又回來葉城了。

在大城市待過的人,很多都難以再適應農村的環境,孔華顯然就是其中一個。

聽說孔父花了大價錢治療,但到底沒治好,癌症從初期發展到晚期,也就多熬了三五年時間,倒是將家裡的餘錢用了個七七八八,孔家窮得叮當響。

孔父走了,雖然把錢花光了,可於孔華來說,卻也不全然是壞事,起碼只剩下孔母一個,還真奈何不了他,於是,孔華馬不停蹄地跑出來,這幾年在老家的日子他可是過夠了。

一開始,他就光窩在家裡不想出門,時間短還好,時間長了,樣樣都要花錢,僅有的存款花光後,孔華實在受不了,只得自己去鎮上找了個工作。

小地方的工作給的工資水平有限,孔華整整投了三個月的簡歷,面試了十來次,最後工資不過八千,連他在葉城的一半都不到。

所以,在孔父逝世後,孔華幾乎是馬不停蹄回了葉城,這座他熟悉的、有好感,曾經以為會是自己第二故鄉的城市。

然而,城市的發展不以任何人為轉移,幾年的時間耽誤,如今的孔華早已不是當年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幾乎四十歲的年紀一無所有,且不提年紀帶來的經歷、工作熱情的消褪,程式設計師本就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進步的行業,孔華離開了不是三五個月,而是三五年,技術水平跟不上,精力跟不上,拿什麼去跟龐大的年輕人競爭。

於是,更殘酷的出現了。孔華發現,以自己如今的水平,在葉城能找到的工作不過也就一萬出頭,比老家略高一點,但葉城的消費水平遠比老家要高,租房吃飯交友,最後每個月剩下來的錢甚至不如在老家。

想象與現實的巨大懸殊,給孔華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過去的幾年間,全靠著以後還能回葉城的念想支撐,現實面前,孔華麻木地選擇了接受。

這些阮柔也只是聽聽,知道對方過得不好,她也就放心了。

再次見面時一次極為巧合的環境,她跟公司的一個客戶約飯,談一些生意上的事,約在葉城一家星級酒店的包廂內,而孔華跟同事在隔壁飯店吃飯,進門的時候正巧撞上。

第一眼,阮柔其實沒認出人來,畢竟多年未見,且孔華的模樣變化不小,當年起碼有一副好皮相,否則原主也看不上。而如今的孔華呢,好似面由心生,整個人都透露出一種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頹喪,跟在年輕的同事身後,低著頭不說話,好像陰暗裡滋生的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