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四年二月初,淮水正處枯水期。

周朝八萬精銳禁軍從開封出發,兵分兩路,延汴河以及渦水南下。

汴河與渦水皆是淮河支流,輜重糧草透過船隻順流南下可節省大量人力物力。

除禁軍外,另有二十餘州的五萬州軍受到郭榮徵召,他們先於禁軍出發,一路修橋搭路,分批趕赴淮南。

由於被禁軍吸血,大部分州的州軍早已老弱不堪,他們沒有上正面戰場的資格,主要負責修橋鋪路、搬運輜重等體力活。

郭榮此番舉大軍南下,隨行還帶了一支特殊的部隊,那便是周朝剛剛組建的水軍。

去年親征淮南時,郭榮就在南唐的水軍上吃過大虧。

周軍跨越淮水作戰,糧秣只能透過浮橋運往淮南,由於浮橋無時不受到南唐水軍的威脅,周軍必須時刻派重兵把守浮橋方能確保糧道的安全。

可即便有殿前司都點檢張永德領重兵坐鎮,這浮橋依然屢次被南唐水軍截斷。

幸得殿前司士兵拼死奮戰,多次擊退唐軍,周朝才始終維持著岌岌可危的淮河浮橋,讓在淮南作戰的十餘萬大軍不至於糧道斷絕。

郭榮返回開封后,痛定思痛,命令在淮南俘獲的南唐工匠建造戰船,又在開封城西門外挖了個名為“金明池”的人工湖訓練水軍,並從禁軍中遴選三千善於游泳且不暈船計程車兵,組建了周朝第一支水軍部隊。

攜八萬禁軍精銳,五萬地方州軍,再加上三千新練水軍,郭榮此番氣勢洶洶南下,目標直指南唐在淮水南岸的重鎮——濠州。

自壽州被李重進攻破後,濠州就成了南唐在淮南的最前線。

濠州州治鍾離縣位於壽州以東一百五十里,北臨淮水,具體地址大約在今日的安徽鳳陽縣東北部。

守將郭廷謂乃是唐時名將郭子儀的直系後裔,他出身將門世家,濠州在他經營下修築了大量防禦設施,以逸待勞,靜待周軍的到來。

顯德四年的二月中旬,郭榮領大軍進抵壽州,並下達了將壽州州治北移的命令。

壽州州治本來在淮河南岸的壽春縣,若是郭榮此次親征失利,則壽春這座堅城有可能再度落入南唐之手。

為除後患,郭榮先是下令在淮河北岸新修下蔡縣城,作為壽州的新州治,並將壽春百姓遷往下蔡,接著再將原本的壽春縣城付之一炬。

排除後患後,郭榮於二月末率軍離開壽州,沿淮河東進,直撲濠州州治鍾離。

早在二月初,新任鄆州節度使李重進就已率三千州軍抵達壽州,李延慶這位衙內指揮使也隨軍南下。

郭榮親領大軍入駐壽州後,李重進就地擔任淮南道行營都監,也就是周朝在淮南的戰時副指揮官。

至於正任指揮官,也就是淮南道行營都部署的差遣,則由南下的郭榮親任。

後世常說宋朝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也就是將士兵的日常操練權與士兵的戰時指揮權分離,以至於軍隊戰鬥力孱弱。

其實這將不知兵的情況,早在五代就已出現,尤其是周朝,可謂是經常出現。

就比如此次郭榮親征淮南,李重進雖然還掛著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頭銜,但他早已不再負責侍衛親軍的日常操練。

整個侍衛親軍的日常操練,都由擔任侍衛親軍都虞候的韓通負責。

可此番郭榮南下,韓通卻並未隨行,而是留守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