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的五萬侍衛親軍全部交由李重進指揮。

李重進的情況並非個例。

去年上半年,周軍圍攻壽州,壽春城四座城門被侍衛親軍團團包圍,其中只有南門與西門的戰事由侍衛親軍司的武將指揮。

餘下兩座城門的主將都不是侍衛親軍司的武將,而是由朝廷委派的環衛官擔任。

環衛官,又稱武散官,空領俸祿而非實權,用於安置閒散武將,兼有儲備將才的作用。

環衛官常日裡並沒有正式差遣,只是在開封隨時待命,等待皇帝的委派。

在戰時,皇帝會委派環衛官出任地方的臨時長官,或者擔任禁軍的臨時指揮官。

當初李延慶擔任滁州推官時,臨時出任滁州知州的馬崇祚就是一名環衛官。

朝廷實行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策略,正是為了限制禁軍武將的權力。

長期訓練士兵的武將必然深受士兵的愛戴,而在戰時,他們卻無權指揮士兵,這會大大降低禁軍作亂的可能性,代價就是禁軍的戰鬥力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

在歷史上,這一制度發源於五代亂世,本意是為了避免日益強大的禁軍犯上作亂,在後來的宋朝得以成為慣例。

說回戰局,在郭榮的指揮下,周朝十三萬大軍從壽州開拔,沿淮河水陸並進,於三月初二攻入濠州地界。

南唐最為強大的禁軍早在去年就被李重進擊潰於紫金山上,南唐在淮南的其他地方部隊懼怕周軍勢大,皆不敢支援濠州,整個濠州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

濠州守將郭廷謂自知周軍勢大難敵,但他妻兒老小都在江寧為人質,他只能做殊死一搏。

為抵抗周軍,郭廷謂在濠州城外大修工事。

濠州城北靠近淮水,城外是一大片灘塗地。

郭廷謂將灘塗改建為水軍營寨,與濠州城互為犄角,又在淮水底部插滿高大的木樁,用於阻礙周軍的水師。

在濠州城其餘三個方向,郭廷謂則另修了一道羊馬牆。

這羊馬牆高五尺,厚六尺(一尺約三十厘米),整體以夯土澆築而成,牆外挖有八尺深溝,溝內外鋪著密密麻麻的鐵蒺藜,羊馬牆後則駐有弓弩手,能對攻城的敵軍造成極大殺傷。

除了水軍營寨和羊馬牆這第一道防線外,郭廷謂還在濠州四座城門外修有方形甕城。

所謂甕城,就是在原本的城門外加築的小城,能配合原本的城牆對攻城敵軍帶來兩面殺傷,可以極大地提高城池的防守能力。

郭廷謂麾下僅有萬餘地方部隊,他不敢與郭榮親自率領的禁軍精銳硬碰硬,因此放棄了州治以外的全部領地,將所有兵力全部集中於濠州城內。

郭廷謂希望能靠著這兩道堅固防線阻礙周軍進攻,復刻當初劉仁贍防守周軍的精彩表現。

只需耗上半年,周軍自會因為糧草不濟自行撤退。

《奮鬥在五代末》無錯章節將持續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