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質效力過十幾任皇帝,對所謂的帝王之道瞭若指掌。

對於郭榮的各種小心思,範質自是一清二楚,同時他也能夠理解郭榮的難處與困境。

即便並未與郭榮就刑統一事進行過深入溝通,範質也能基本猜透郭榮的算盤。

毫無疑問,郭榮絕不可能在淮南戰事結束前頒佈新刑統。

範質也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他為了夢想已經在官場裡熬了二十多年,不在乎多等個一年半載。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君臣默契吧。

可範質能等,張湜卻不一定有這個耐心。

“相公,再拖下去,推行刑統便會愈發困難,如今韓倫一案仍舊令兩京官員百姓心有餘悸,可若是再過上幾個月,就沒人記得這事情了,打鐵還需趁熱,望相公明察。”

張湜的提醒絕非空穴來風。

世上之事向來都是一環扣一環。

範質組織官員編訂刑統,目的在於解決勳貴亂權的現狀。

二十四年前,範質剛剛進士及第,以忠武軍節度推官的差遣開啟了自己的官宦生涯(忠武軍是今日河南許昌)。

範質是進士中的一朵奇葩,他不但精通經史,在恩師和凝的薰陶下對律法亦有很深的研究。

擔任兩年忠武軍節度推官後,範質又輾轉兩地擔任縣令。

多年的基層歷練,範質親眼目睹了勳貴武將們是如何仗著特權、仗著朝廷的庇佑魚肉百姓。

年輕氣盛的範質當時身為地方父母官,卻對這些慘狀無能為力。

在當時,範質就立下決心,日後定要入主政事堂,並改變現狀。

至於刑統,範質早在十幾年前就與恩師和凝有過深入探討,刑統草稿也早就寫過好幾個版本。

劇可久為何能幾個月就初步編寫完刑統?那還不是有範質的鼎力支援。

那麼,範質為何會選擇在十幾年後的顯德三年,在恩施和凝去世一年之後,才開啟新刑統的編訂呢?

因為範質並未能找到合適的良機。

此時仍舊是武將勳貴當權的時代,郭家父子也是靠著武將勳貴們的支援才能坐穩周朝的江山。

而範質編寫刑統正是為了束縛武將與勳貴的特權。

範質雖胸懷抱負,卻也不會螳臂當車。

時代的滾滾車輪絕非人力能夠抗拒,範質這十幾年一直在等待時代的軸向發生轉變。

直到顯德三年,也就是去年韓倫案發,範質才終於等到了這個轉變。

韓倫之所以會成為頂級勳貴落馬第一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大的原因,在於社會風氣的轉變。

自唐末亂世開啟,武將勳貴們就一直是掌權階層,各地百姓深受其苦,受壓制的文官儒生們也一直謀求翻身。

終於,在百年之後,周朝的建立者郭威終於開始重視文官,並破天荒地提拔文官魏仁浦進入樞密院。

要知道,在魏仁浦之前,歷任樞密使無一例外都是武官出身。

周朝的風氣由此產生了微妙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