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趙匡義卻不然,他雙手抱肘,白淨的五官皺成了一坨,顯得十分糾結。

“不得交頭接耳。”坐在上首的尹拙注意到了李延慶的動作。

李延慶連忙把頭轉正,盯著考題出了神:

“司徒毓能夠下筆如有神,顯然是因為他出身於文官家庭,立場肯定是偏向重文這邊的......”

“而趙匡義出身武將家庭,若是答重文,那無疑是背叛了他的出身與階級,他能進國子監就讀,將來能夠獲得蔭補,都是因為他是高階武將的兒子......”

李延慶將兩名同學的身份對比一番後,心中自問:“換做是自己,又該如何作答?”

“如果從歷史唯物的角度上看,以文御武是必然的結局,無論是宋,還是明清,走的都是以文御武的路子,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維持社會的穩定,雖然軍隊的戰鬥力會因此降低,但這在封建時代落後的生產力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根本就不存在兩全之法.......”

“但是,自己目前的身份是節度使之子,自己能有今日的富貴生活和崇高地位,是出於節度使之子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出於當今朝廷對武將的重視,如果自己穿越的時間往後推那麼一百年,成為北宋中期的某武將之子.......”

“我能背叛自己的階級嗎?”李延慶自問自答:“目前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這道題我不會贊同出題饒觀點。”

李延慶轉瞬又想到:“當今國子監的學生都出身官宦,而今文武分途,要麼是趙匡義這樣的武將之子,要麼就是司徒毓這樣的文官之子,能進國子監的應該不會有什麼蠢人,估計都不會背叛自己所屬的陣營.......”

疑惑在李延慶的腦海中轉了兩圈,又回到了起點:“出題饒真實意圖究竟是什麼?”

“首先,出題人肯定也知曉國子監內學生的組成成分,考生們的答案是可以預見的。”李延慶先是下了這一論斷。

“所以,他考察的重點,應該不是文武哪個更重要,而是後半道題提出的問題:在當今的時局下,朝廷應該怎麼辦?”

想到此,李延慶不由皺起了眉,若是考試的側重點是這個,那就相當難答了。

要想答好這道題,不光要對當今的時局有全面的瞭解,還要能夠通曉典章制度、洞悉社會規律,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讓初入國子監的學生們來答這道題,是否有些刁難的意味?”李延慶不由想到。

“就算是兩世為饒我,面對這種題目也是相當的棘手啊......”

李延慶猶豫再三,還是提筆寫了起來。

.......

律學館的公廨中,馮吉與尹季通相對而坐。

“你認為這次有幾人能入我法眼。”馮吉端起冒著熱氣的茶杯,輕輕吹了一口氣。

“不會超過兩人。”尹季通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