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備邊,實資農戰;化民導俗,本貴儒玄;書稱偃武,春秋謂不可弭兵,禮重中庸,聖人垂詢,何從取捨?”

首先這道題開篇名義:要想富國強兵,那就要鼓勵耕戰,走秦國的路子;要使民眾安居樂業,那就要重視儒家與道家,用西漢文景兩帝的治國方針,無為而治。

其後還提到尚書、春秋與禮記三部儒家經典中的不同觀點,尚書要偃武修文,春秋不能停止戰爭,禮記則重中庸,兩不偏袒。

但這只是一半的考題,光看這上半部分,李延慶認為這是一道十分常規的策問。

因為此時策問題的一貫出法,就是提出看似矛盾的觀點,讓考生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看法。

但在下半道題中,出題饒態度卻陡然一變。

“而今,摘山煮海,以資軍儲;關譏市徵,亦禆國用;乃徵齊民,永充士卒。故祠部籍名,其眾動盈萬數;戎麾隸役,終老不復歸農。致田疇少闢於荒閒,租賦急用於徵督。子有何術,為究斯言。”

在下半道題中,出題者猛烈地抨擊簾今的軍政制度。

在政治上,出題者認為,當今的朝廷向民間索取無度。

“摘山煮海”指的是朝廷對食鹽的壟斷,以高鹽價來搜刮民間財富;“關譏市徵”則指的是各地開設的關卡過多,阻礙了社會商業的往來。

而在軍事上,出題者認為,當今朝廷所施行的募兵法,對民間人力的破壞極大。

“永充士卒”、“終老不復歸農”,就會導致開墾耕種的土地面積大大減少,從而致使稅賦減少,而朝廷因為稅賦不抵支出,就會繼續增加稅賦,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至此,出題饒態度已經相當明確了,首先借用古文,提出“重視耕戰”與“無為而治”兩種治國方針;

而這只是一個偽裝,套用周朝當今的局勢,出題饒真正意圖,實則是在問考生:治國是應該重武,還是應該重文?

之後,出題人則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如今重武,致使民間疲敝、百姓凋零,國家不但沒有富強,反而愈發地向民間索取,導致民不聊生。

言下之意,就是應該重文。

最後,出題人向考生提出了問題:“對此,你是怎麼看的,有什麼方法能解決這一問題?”

“你都替我答了,我還能怎麼看?”李延慶在心中默默地吐槽了一句。

若是隻有上半道題目,李延慶自忖這是一道普通且穩重的策問,不偏不倚,很適合作為考題。

但加上了後半道之後,就成了出題饒個人情感宣洩。

“你這出題人都旗幟鮮明地在抨擊重武了,若是我答重武更好,那豈不是拂了你的意思?你還會給我好分數?”

李延慶最討厭的就是這種策問題了,出題人已經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讓考生自己看著辦。

“這樣的策問意義何在?”李延慶心中不由冒出一絲疑惑。

李延慶將紙片放回了桌上,側過頭看了眼兩名同學,發現司徒毓已經開始動筆,而且手速還挺快,刷刷刷的就是四五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