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表面上,李重進還是保持恭謹:“陛下既然意在守城,需立刻派人趕赴揚州,勒令韓令坤嚴守揚州城。”

郭榮淡然問道:“派何人去較為妥當?”

為這趕赴揚州宣旨的人選,郭榮也是頭疼不已,他安插了慕容延釗和柴貴隨韓令坤南下,就是希望他們能貫徹自己的意志,在特殊時期制止韓令坤一意孤行。

可如今韓令坤不顧詔令,強行領兵撤退,想來慕容延釗與柴貴皆未能起到作用,那就算再派一名親信近臣去揚州,估計也難有成效。

該死的韓令坤...郭榮雖然面沉如水,但心底早就罵開了花,他很想嚴懲這個不顧詔令的混賬軍頭,但一想起韓令坤在軍中密集的人脈、在侍衛馬軍中的威望,就心有惴惴,不敢下手。

郭榮甚至懷疑,韓令坤急於撤軍,不光是出於他的個人意願,其後恐怕是三萬騎兵的共同意志。

在軍中歷練多年的郭榮很清楚,這時候的禁軍士兵,特別是侍衛親軍,大多貪生怕死,不願也不能打逆風仗。

根據情報來看,足有七萬唐軍正朝揚州進軍,揚州城內的三萬侍衛馬軍心懷膽怯,實乃常事。

若是一著不慎,揚州的三萬騎兵很有可能會發生兵變,郭榮必須謹慎再謹慎。

所以,郭榮才會徵求李重進的意見,希望熟知禁軍的李重進能給出個好法子。

派一親信近臣即可...李重進本想這麼說的,但心中一動,把握到了這一問題背後的深層含義,改口道:“趙匡胤正在滁州駐守,其麾下有數千精銳鐵騎軍,陛下可派其領兵屯駐六合縣,防備唐軍北上的同時,還可監督韓令坤嚴守揚州城。”

如果是駐守揚州的三萬士兵想要撤退,那光派一名親信近臣去宣旨是沒有半點用處的,必須令派軍隊督戰方有成效,而且李重進提議趙匡胤去,還別有用意。

“趙匡胤?”郭榮想了想,輕輕頷首:“不錯,確實是個好人選,不過你為何會提議趙匡胤去?張永德正屯駐泗州城下,麾下士兵破萬,不比趙匡胤更合適麼?”

問得好!李重進當即答道:“臣聽聞趙匡胤與韓令坤情同手足,派他督戰,想來最有成效。”

“原來如此,那就如你所言,讓趙匡胤去。”郭榮語氣很是平淡,聽不出半點情緒。

......

四月十一日早晨,出兵的詔令送抵滁州,趙匡胤接旨後不敢怠慢,當即收攏士兵,準備領兵出城。

奉郭榮之命,趙匡胤將領兩千騎兵,前往滁州城東八十里外的六合縣駐防,抵禦北上的南唐禁軍,同時監督韓令坤部死守揚州城。

六合縣現南京六合區南邊二十里,便是瓜步渡口,此處水流緩慢,是江寧府南唐軍北上的最佳渡口;六合縣往東八十里,則是揚州城,同時也是揚州撤往滁州的必經之路。

“諸位,某離開滁州後,這一州三縣,就拜託諸位了。”州衙之中,矮胖的趙匡胤身披威嚴的戎裝,看起來略微有那麼點滑稽。

趙匡胤即將出城,需要將管轄滁州的權力交還給馬崇祚等三名滁州主官。

知州馬崇祚回道:“太尉儘管放心,老夫與兩位同僚,會竭力照看好滁州百姓。”

推官李延慶、判官高錫共同拱手,示意趙太尉放心,

趙匡胤轉頭揮了揮手,一名同樣身披戎裝的青年武將大步上前,昂首挺胸,定在三位滁州主官面前。

“這位是某麾下勇將韓重贇,現為鐵騎軍都虞候,某領兵東進後,就由他代某鎮守滁州。”趙匡胤向三名主官介紹道。

趙匡胤此次將會領兩千騎兵駐守六合縣,給韓重贇留了五百騎兵,清流關尹崇珂的五百騎兵也沒動,用來以防不測。

“在下韓重贇,還請三位多多指教。”韓重贇雖然生得高大威猛,但態度甚是謙遜,甫一見面,就給三名主官留下了不錯的好印象。

李延慶微不可見地打量了韓重贇兩眼,心中暗歎:此人體格高過六尺,語氣雖然恭謙,但一雙臥蠶眼兇光內斂,定然是位殺人無數的猛將,這廝歷史上可是助趙匡胤登基的功臣之一,想來是趙二的死黨,須得謹慎盯防。

交接完畢,趙匡胤吩咐馬崇祚每三日往六合縣運送二百石糧草,旋即領兵出城,他需要將韓令坤堵回揚州城。

“二百石可不是個小數目,李推官,老夫與高判官最近忙於土地丈量,這運糧的重任你可否擔下?”馬崇祚轉手就將運糧的責任交給李延慶。

“下官領命。”李延慶沒法拒絕,確如馬崇祚所言,丈量耕地的工作已經全面鋪開,馬知州與高判官整日忙如陀螺,只有他這個推官日日清閒,而且家中五十幾名護衛已經休息大半個月了,運送點糧米也好活動活動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