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南唐歸來(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也許就是旅行的魅力吧...聽完劉從義的描述,李延慶也泛起了下江南的興致,雖然見慣了現代的秀麗江南,但想必千年前的江南更有一番別樣風姿。
“對了。”李延慶拿出裝有火齊鏡的鹿紋木盒,遞給劉從義:“你瞧瞧這盒中的東西,在南唐有見過類似的物件嗎?”
劉從義接過木盒,拿出火齊鏡放到眼前左看右看,還用手摸了摸鏡片。
“這是水玉製成的火齊鏡。”劉從義語氣篤定,將鏡子還給李延慶:
“在江寧城中,在下見過不少人佩戴水玉製成的玉環,在下也曾出於好奇,進過販賣水玉的店鋪,見到了模樣各異的水玉製品,其中就有與這相似的火齊鏡。”
“此物真名為水晶,不過稱水玉倒也不錯,與玉石確實有些相似。”李延慶接過鏡子。
此時南方缺玉而北方產玉,故南唐的商人喜將水晶稱為水玉,以便高價銷售。
劉從義又道:“在下曾好奇此物的來歷,店鋪的掌櫃稱此物皆產自南唐境內的饒州。”
饒州便是後世的江西省上饒市,此時饒州因為有大量水晶礦藏被發現,是水晶製造業的中心,天下的水晶製品皆產自饒州,天下的水晶工匠自然也都聚集在饒州。
有些遠啊,饒州,李延慶的額角輕輕作痛,要招攬幾名水晶工匠看來並非易事。
暫且拋下製造眼鏡的打算,李延慶問道:“各地的辦事處建設得如何?”
談起正事,劉從義陡然嚴肅起來:“依郎君的吩咐,在江寧、揚州、泗州、宿州共四地,皆建立了烏衣臺的辦事處,其中宿州和泗州各五人,江寧和揚州則各安排了十人。”
此四地皆在大運河邊上,不過宿州和泗州的地位,顯然遠不如江寧和揚州,劉從義視城市的規模和重要性,靈活地安排了辦事處的人員數目。
“此事你做得不錯。”李延慶聞言點了點頭:“那我交給你的一千貫,你是怎麼安排的。”
劉從義從懷中掏出一本厚厚的泛黃賬簿:“錢都是孫萬全記賬,都寫在這賬簿上了。”
孫萬全是李延慶從張家要來的糧鋪掌櫃,因為精明強幹,得到了李延慶的重用,和劉從義一同下南唐,負責記賬和烏衣臺的商業往來。
李延慶接過賬簿攤開,賬簿上事無鉅細地記載了烏衣臺一路上的所有花銷,小到一根縫衣針都有記錄在賬。
“你覺得孫萬全此人如何?”李延慶邊看邊問。
劉從義略微沉思,答道:“記賬很詳細,也很會經商,能與各地米行的行首談笑自如,就是為人小氣了點,抵達江寧城那天,他只給每個弟兄發了一貫錢,不少弟兄都對他抱有怨言。”
為防李延慶誤會,劉從義又補充道:“在下有時候也會就錢的問題與他爭執,不過在下從未抱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