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賺錢的機會(第2/2頁)
章節報錯
無他,實在是此時民間的識字率太低,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讀書人十分稀少,刊印儒家經典賣不出去幾本,連製作雕版的錢都賺不回來,沒有商家會做虧本的買賣。
而此時佛教盛行,就算是不識字的人,偶爾也會買幾本佛經回家供著,因為佛經不光有文字,還有佛像。
日曆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是家家必備之物。
李延慶因此打消了抄襲些小說販賣的念頭。
因為即便是像宋城這般繁華的州城,識字的人都不會超過五百人,賣個錘子的小說啊!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國流行的文化產品總是越來越傾向於一般民眾。
這是隨著社會的識字率不斷提升而改變的。
小說要到明清時才繁盛,是因為那時候社會底層百姓的識字率上升了,消費者變多了,才會出現專門的小說家,和刊印小說的商家。
只有一般民眾的識字率上去了,這些產業才能存活和發展。
作為上司,當然不能在下屬面前表現得過於激動,李延慶收住了心神,語氣平緩地問道:“你從哪弄來的印刷本?”
張謙和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是我的親屬從開封城帶來的。”
“開封現在有書鋪在刊印九經嗎?”李延慶已經數了一遍佈包中書籍的數量,不多不少,正是十二本儒家經典。
九經正是此時科舉考試的考試範圍。
明明是十二部儒家經典,為何被稱為九經呢?
因為論語、孝經和爾雅三部經典,是在唐朝末期才加入考試範圍的,但官方對於這些儒家經典的稱呼,延續了唐初的叫法,依舊稱為九經。
唐朝初期遵道貶孔,本已經將論語踢出了考試範圍。
可隨著唐末佛教盛行,朝廷不得不又將孔子搬出來對抗佛教,之後孔子聖人的地位才逐漸穩固,直到南宋被徹底神化。
張謙和拿起一本公羊傳,直接將書倒了個面:“郎君看書的封底便知道了。”
李延慶連忙合上論語,看向書的封底,最下邊有一行小字:開封國子監刊印。
國子監?國子監什麼時候也開始搞賣書業務了?
等等,不會是那件事情吧?
李延慶問道:“可是長樂老主持的刊印之事?終於有成果了嗎?”
“正是馮太師主持的刊印九經之事,歷經二十二載,上月已徹底完工,正式刊行天下!”張謙和拿著手中的公羊傳洋洋得意道:
“我送給郎君的這套九經,可是全天下第一批刊印而成的九經!我舅父足足在國子監外等了三天三夜才搶到!”
李延慶說的長樂老,張謙和說的馮太師都是同一個人,正是今年四月剛剛逝世,歷仕四朝為相的馮道。
馮道自稱長樂老,所以有人稱他長樂老,馮道又長期高坐太師之位,也有人稱他馮太師。
當然也有稱馮道為馮瀛王或者馮文懿的,因為馮道死後被追封為瀛王,諡號是文懿。
對於馮道,李延慶是熟悉的,當然從史書上看來的。
這位長樂老歷仕五代的後四朝而不倒,每朝的皇帝都會恭敬地拜他為相,是一位真正的傳奇人物。
也正因為此,馮道可以連續二十二年主持九經的刊印工作,將十二本經書悉數製作成雕版。
李延慶凝視著手中這本嶄新的論語,心潮澎湃。
這可是賺錢的大好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