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事情,自然也就順理成章的,把個一直還處在震驚中的穆王李顯給提了起來,而扶上了王位,爾後由宗正李豐親自捧過傳國玉璽以及袞服禮冠,就這般在這堂前殿下,直接為那李顯給換了上去。

待一切就緒後,司空袁燁,司徒楊允,司馬伍瑜,宗正李豐,武威大將軍梁鎮,並著那仍然是處在懵懂無知中的燕王李晃一起,一併而跪於堂下,拜服於地,齊聲高呼道:“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此時,便是連退出主位而立於一邊的王老太后,亦不得不半服身子而喊上一聲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就這麼半是被強迫,半是自願的被這一幫老頭子們給推上了王位,說實在話,一直到此刻,李顯的腦子裡仍然都是亂哄哄的。他實在是不知道此時的自己應該說些什麼,或者做些什麼。

剛才的李顯還在努力的算計著自己的前程,算計著,以自己這般一個親王的名頭,應該走什麼路子,整個什麼辦法,學學人家明太祖的求外放,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策略,亦或者學學中國起義先峰陳勝,吳廣二位大凶,直接就是扯了旗就造自己家的反?

只是這變化來得太快太快,快到李顯都還沒完全反應過來時,他就已經被人給推上了那王位,成為這大秦國的第三任君王。

這就算是登基稱王了?俺們記得電視裡演地皇帝登基不是這麼個樣地麼。。。就這麼簡單?那排場呢?那君臨天下的氣勢呢?那叫萬民臣服的氣勢呢?有木有?

俺是否該對著下面跪著的這一幫人喊上一聲“眾愛卿平身”?又或者說裝著更威嚴一點?指著這堂下的某個老大人喝一聲:“國難末靖,吾勢不登基?”

李顯顯然還不是那種智商無限偏下的腦殘份子,在這封建社會里,能當上這一國的統治者,本身就是一種保命的最佳方法,當然,像大秦國這種如今已經被敵國四面圍城的情況,這種所謂的最佳保命方法自然是要打些折扣的。

登基稱王延續國祚並透過自己的能力,使這個王國逐漸的強盛起來,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小命不丟失,這是一種本能,無所謂於成與敗,更不關那是否愛國或者是年青人的熱血這種事情,當然,這或許與此李顯已經非彼李顯而有些區別,但不管怎麼樣,李顯的目的很明確,他要努力的活下去,而且是活得很瀟灑很快活的那種。

沒有機會的時候,就自己創造機會,如今,這天大的事實就擺在自己面前,試問李顯又怎麼會去放棄。

沒有所謂的光棍心裡,更不是說什麼血性,有自信,其實這完全應該算是一種自然性的心裡反映。

在這個陌生的世界裡,突然被人給推上這麼一個人生能達到的最高程度,試問,這對於一個原本就是很普通的人來說,在突兀之間達到這種高度的時候,會是個什麼樣的反映?

別個人怎麼樣,李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只在乎著自己現在應該做些什麼,應該知道些什麼?

是的,沒錯,李顯他並不瞭解自己現下所處的環境,或者應該說是原本那個李顯所處的環境,在原來那個李顯的記憶裡,滿腦子的只有那些精美的詩句,什麼花前月下,桃李春秋,悲春而傷秋,總之純粹就是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對於國之民生大事,便是李顯搜破整個腦仁,也是沒找著半點有用的資料。

沒有,沒有。。。完全沒有,對於國之民生大事,自己現下所處的國家地理,軍政民情完全是一無所知。

廢物般的親王啊!!!李顯大是哀嘆。

以前的李顯或者可以如此不管任何事情,安心做他的逍遙親王,可是,如今此李顯已非彼李顯,更何況一點就是,李顯已經登基稱王,成為這個大秦國裡的最高統治者,有這麼一個能讓他一展心中所思,胸中所志的舞臺擺在李顯面前,試問,不管換成誰來,只要不是傻子,誰又能不去在這個寬廣的舞臺上一展自己心中抱負呢?

李顯雖然年青,更談不上是個什麼有血性的熱血青年,但只要是個人,處在另一個高度之後,心中總會有著一展抱負的心理的吧。

雖然登基的有些匆忙,但至少李顯現在名義上已經是這個大秦國的帝王了,甚至於便是連國號,那位飽讀詩書的宗正李豐李大人也是想好了。

史載:大秦武昭八年秋,大秦武昭王思沒於王事,大道崩沮,遂於郊南立祠,祭告天地,傳國祚於秦穆王顯,定年號武穆,改元武昭九年春為武穆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