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國祚(第1/2頁)
章節報錯
“稟太后,殿外穆王,燕王求見。”這時,有殿外司禮小太監進得堂前來傳話。
“傳。。。”本來最有可能繼承王位的二公子,確因為知道眼前這種艱難的國勢情況,而怕死於國難,所以提前卷著財物逃走了,國勢到了如今這種危難的地步,那也就沒有太多的選擇,必須的,也是必然的,三公子穆王李顯,和四公子燕王李晃,就被招到了這堂前來。
“兒臣李顯(李晃),見過母后,見過眾位大人”。
在明瞭了自己的處境,而掐死掉那個小太監後,李顯就一直沒選擇出過房門一步,確是一直都是在算計著以後自己的前程問題。
不過很不幸,還沒在李顯想出來子醜寅卯來,門外卻有小太監傳得來太后的旨意,在那明晃晃的金戟虎賁衛的帶領下,李顯被押到了這太宣殿處。
當然,與之李顯一同被看押著來的,還有那個仍然是渾渾惡惡,沒有半點危險直覺的四公子燕王李晃。
堂下,兩位公子,一個優哉遊哉,幾乎都快要沒心沒肺的睡去,而另一個卻是兩股戰戰,神情緊張的四處打量著。
“唉!。。。。”這一聲哀嘆,充滿了一種無力感,甚至於暗藏著絲絲的悲傷,大秦國後繼無人矣。
這沒來由的一聲輕嘆,確是吸引了李顯的注意力,抬起眼來,細緻打量著眼前這六位可以稱之為現今大秦國最有權勢的人物。
王老太后自是不必說什麼,他自嫁入李府,在這大秦國先祖李密還是做為一個前朝將軍的時候,就跟了他,直至如今,為這一國之太后,王老太后之能可想而知。
而在場的袁,楊,伍,梁,李五位老大人,此五人三個主內政治,兩個主外攻城略地,當年,他們隨著這大秦國的先祖李密征戰四方,而打下了這個大秦國的基業,時隔數年,先祖李密戰死,而子繼父業的長公子,確又是一位雄才偉略的大才,梟雄一世,大秦周遭諸小國番邦無不授首誠服於這位強大而鐵血的君王。
他們隨著這樣兩位雄才偉略的帝王,而征戰四方有年,皆是與有榮焉,而那一份眼光,自然也是被養的更高更遠,如今讓他們看著這堂下的兩位公子,與那上兩代帝王比起來,這其中的哀嘆,自然是可想而知。
“穆王顯,熟讀經詩子典,雅好高亮,又恭孝仁厚,乃不可多得之仁君之像也,臣李豐肯請太后下懿旨以昭告天下,傳我大秦國祚於穆王,以為萬世榮昌。”或許,便是連號稱經綸滿腹的宗正李豐李大人,此時,對於這位穆王,亦是不知道該用什麼詞去形容他這麼個人了吧,扯了半天,亦只憋出個雅好高亮,恭孝仁厚來稱讚這位穆王殿下。
實在是這位穆王殿下的德性平日裡也太給力了一點,這大秦國滿朝文武裡,誰還能不知?誰還能不曉?
“臣袁燁附議“
“臣楊允附議”
“臣伍瑜附議”
“臣梁鎮附議。”
見得宗正李豐首先提議起,而跪了下來,身後,一眾大臣,在沒有別的選擇的前提之下,亦只能選擇跟著跪於堂下,恭請太后降下懿旨。
“唉!!!罷了罷了。。。。”上首處的王老太后,低頭看了看靜靜地跪於堂下的五位老大人,又仔仔細細地把個李顯給打量了個夠後,方才肅聲道:“擬昭。。。”
“大秦武昭八年秋八月旺日,秦昭王思,征戰沙場,而末於王事,國不可一日無君,茲有穆王顯,恭孝仁厚有佳,有帝王之仁賢,傳國祚於彼,望兢業有勤於國事,克敵於外,御政於內,護我國民,揚我國威。”(咕咕。。。那啥,哥不會擬那啥聖旨的哈,若有古文牛13的書友,歡迎你們能給我潤筆一份哈,嘿嘿!某家定會感激不盡的!)
聖旨自有一旁的秉筆太監來寫,待得吹乾了墨跡後,有那掌印太監上得前來,雙手託過一個大印。
凝視了許久,王老太后終是輕拿過那個大印兒,輕輕地蓋了下去。這一份旨意,這方才算是成了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