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從推理電影開始(第1/2頁)
章節報錯
此時和梁競以及田根基討論一番短影片創作的劇本,陳安隅覺得可以整一些篇幅不長的推理小電影。
篇幅可以控制在每集十分鐘,分五六集進行。
而這其實也是陳安隅上輩子最擅長的事,那就是喜歡閱讀一些推理小說作品。
最關鍵的,這個世界並沒有那些近代推理小說的名作家。
而若要說劇本可以拍誰的,陳安隅首先想到的,便是東野圭吾了。要知道上一世是很多人翻拍他的小說,並且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但很多人都說,東野圭吾的小說不算是真正的推理小說,以至於覺得他寫得不好。
這點陳安隅是不認可的。一個暢銷推理作家,怎麼可能如一些人說的一無是處。
陳安隅是知道的,上一世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陸續在國內出版,由此也引發了日系推理熱潮。作為現今仍然活躍在RB推理文壇的巨星,東野圭吾的高產能力頗受讀者注目。
這裡陳安隅覺得可以介紹一下東野圭吾這個人。
他於1985年獲得江戶川亂步獎而出道,迄今為止,東野圭吾已經寫了超過60本小說,可謂著作等身。如果把東野圭吾的作品按照發表年代分類,那麼大致可以分為早期、中期、近期三個作品時期。
從亂步獎出道作《放學後》開始,東野踏入文壇的頭幾年,創作歷程並不太順利。他最開始的作品都是本格推理,而且很多作品是清新流暢的校園推理,比如《學生街的殺人》和《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
東野圭吾這個時期的作品有如下特點:強調逆轉、注重詭計、文筆青澀。其實,東野圭吾從一開始就想努力嘗試突破,想在故事之外表達更多的東西,但這樣的表達似乎都不太成功,直到《宿命》。
而到了1990年發表的《宿命》被視為東野圭吾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轉折點。這本書在風格上可謂承上啟下,前期的逆轉和詭計,中期的題材和文筆,都在這本書上有著不錯的體現。這本書所體現的逆轉,也不在是為了逆轉而逆轉,而是為了表現主旨而逆轉。從此以後,他的作品便呈現出不斷變化的風格。
從《宿命》到《嫌疑人X的獻身》,可稱為東野創作生涯的中期。這部分時期的作品,可謂是風格多變、高產高質。要麼是表現人性心理的現實力作,要麼是在小說題材上有創新,要麼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要麼在推理小說本身技法上有創新,總之,變才是不變的主題。
在這個時期,東野從默默無聞直到漸成大名,《秘密》獲得了1999年第52屆RB推理作家協會獎,而《秘密》、《白夜行》、《單戀》、《信》、《幻夜》更是五度入圍直木獎。最終東野圭吾以《嫌疑人X的獻身》橫掃RB推理小說三大排行榜,並同時拿下第6屆本格推理小說大獎和代表RB通俗小說最高榮譽的直木獎,獲得了無上榮光。
在獲獎後的記者見面會上,東野說出瞭如下帶有調侃意味的獲獎感言:“落選之後猛灌燒酒,和大家說著評選委員的壞話,玩著普通人玩不了的有趣遊戲……今天獲勝了感覺真不錯,這樣的記憶一去不復返了。”
從《嫌疑人X的獻身》至今,算是東野圭吾的創作生涯的近期。他似乎更朝著主流大眾作家的方向發展,這個時期的《紅色手指》、《使命與心的極限》以及《流星之絆》等作品與其說是推理小說,倒不如說是主流暢銷小說,而且近幾年東野的小說不斷搬上銀幕,東野圭吾自己在寫新小說的時候,也越來越朝劇本的方向靠攏。而題材和故事雖然溫馨,但重複看幾本之後容易讓人厭倦,所以有讀者甚至懷疑東野功成名就之後是否失去了繼續變化的勇氣和創意。
好在2009年的《新參者》憑藉新穎的敘事結構和風土人情的描寫再次令世人矚目,同年東野圭吾獲得了“年度RB最受歡迎男作家”,他再次站到了RB推理文壇的巔峰。
之後東野圭吾的寫作重點,卻慢慢從本格推理轉向意外性的設定,1990年發表的《宿命》中,東野圭吾也曾表明:“犯人制造了怎樣華麗精彩的詭計,這樣的謎團設定固然不錯,但我更希望創作出其他型別的意外性。”之後東野圭吾也的確創造了《誰殺了她》、《我殺了他》、《你殺了誰》(未完結)這類對本格推理小說自身進行創新的作品。而就在同一時期,東野也寫了不少探索人性的小說,可見他自己的創作理念已經改變了。在《名偵探的守則》中,東野圭吾借書中人物之口說了這樣一段話:“無論如何,以系列角色作為令人意外的兇手便已經完了。而且,雖然不能大聲說出來,使用那麼簡陋的方法來產生意外感的作家,或遲或早都會窮途末路。”從這裡可以看出東野在本格和非本格之間創作理念的掙扎,而他自己也把這種矛盾而複雜的心態寫成了一本小說——《名偵探的詛咒》。
作為一本世界觀的推理小說,本書卻出人意料地抽空了推理小說與其它型別小說最大的區別——詭計,把故事設定在沒有本格推理小說的世界中。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關鍵人物——冒充的天下一大五郎,卻給這座小城帶來了本格推理小說的概念。宛如在平靜湖面下投入了一塊石頭,讓這座小城頓起波瀾。
整個情節,都在圍繞本格推理小說的存在與否而展開。天下一大五郎在調查案件當中,無論是受害人還是兇手,都非常奇怪:他們似乎就是為了這個案子而存在的。東野把他對本格推理小說的看法和自嘲都巧妙地融入了本書當中。比方說兇手最後說的話:“我就是為了實施這個事件而生的。這次事件的兇手角色,正是上天賦予我的角色。”或許東野最開始構思本格推理小說,也自行擔任上帝角色,設定兇手的屬性,但他在《名偵探的詛咒》中,放棄自我的上帝身份,以偵探的視角和自己設定的兇手直接對話,借兇手之口道出他自己一直疑惑的問題。
所以這本《名偵探的詛咒》更有一股私小說的味道,著重描寫的是東野自身理想轉變的過程。當年他非常喜歡本格推理小說,把書寫本格推理小說作為自己作家生涯的理想。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作品數目的增加,相信東野圭吾自身也越來越彷徨,對他自身而言,再寫本格推理小說已經很難突破,或許他自己寫本格推理小說也生厭了。
問題是,東野是否對本格推理小說徹底失望?沒有,雖然他在《名偵探的詛咒》中用了不少暗諷的語氣,結合自身感受來描寫本格推理小說的沒落過程,但是,東野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宣判本格推理小說的死刑,他在這本書中所舉辦的,只是他給自己之前所寫的本格推理小說的隆重葬禮。
但是,東野在內心深處仍然希望把本格與非本格的元素結合起來,讓本格元素藉助非本格元素得到重生。所以多年之後,東野圭吾創作出了《嫌疑人X的獻身》,這本書巧妙融合了本格和愛情元素,兩者正好相輔相成,也難怪這本書能夠幫助東野圭吾登上推理文壇的頂峰。東野始終沒有忘記本格,哪怕他現在已經極少在作品當中融入本格元素了。
他是否一流的小說家,這個再議。但他肯定是一流的暢銷小說家。
品質如下:一,無論順境逆境都保持穩定的產出。
第二,整體作品維持在一個較高水準。即便最不好的幾本,亦有亮點。
第三,懂得暢銷小說的實質核心是“嚇人一跳”,而非刻意尋找流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