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朱那裡出來後,陳恪先行設計了國債券。

對這個國債券的設計也頗為簡單,定下額度以及期限,再由戶部蓋章。

戶部管著錢糧,這些國債籌集起來的資金將來自是也要到戶部的,自然也就要由戶部來蓋章。

說白了這國債券其實是與銀票差不多,只不過蓋的章變成了戶部。

陳恪先行弄了三千兩,有一百兩的,也有十兩的,甚至有幾貫的,幾文的...

一切弄好之後,陳恪便先行見了老朱。

“陛下,臣先劃分出了三千兩的國債券,期限為一年。”

一進東暖閣,陳恪先行把手中的國債券遞給了老朱。

老朱接過,陳恪才又道:“這三千國債券本就是為讓人們認識國債這個產物,因而臣只弄了三千兩,當一年之後,人們順利把手中的國債券換成加了利息的真金白銀,人們便會相信國債,到時候人們自然會把手中的閒置資金用來購買了國債的,到這時,朝廷若再缺錢,完全不必以增稅的方式來籌集,以國債便可解決。”

說了這麼多,陳恪只是在讓老朱樹立對國債的信心。

其實說來,陳恪的主要目的還是想把士紳商賈手中的閒置資金流通起來,只有流通起來的錢才能創造出更大的收益來。

老朱把手中的國債券翻看了幾遍,嘆道:“咱都不記得上次與人借錢是何時了,倒是想不到到了今日,竟還有餘人借錢之時。”

歷朝中,朝廷若沒錢可用只會收稅,還從來沒有沒錢可用之時與百姓借錢的時候。

這絕對是史無前例的頭一遭。

對老朱的感嘆,陳恪笑了笑道:“所有的政策發行目的都是實行國強民富,這個國債券的發行帶動了民間閒置資金的流通,定會讓百姓富裕,國家強大的。”

老朱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支援國債券了,當然是得恭維一番的。

“行了,你小子也別給咱戴高帽,這些國債券咱會下旨戶部蓋章,如何把之變成實打實的銀子就看你的了,另外,除了這些之外還需在半個月之內籌集起剩下的七千兩。”

七千兩也不是個大數目,由京師的商賈聯合募捐倒也不算太難。

關鍵是,平白無故讓人家往外掏銀子,沒有誰會心甘情願的。

就那些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想讓人家往外掏錢,那可不再多與少。

對老朱的再次叮囑,陳恪一臉地為難,道:“陛下,真不是臣說,與他們募捐,不說七千兩,就是七百兩七十兩,怕都是難上加難。”

老朱那麼反感商賈,哪能不知那些商賈尿性,自也贊成陳恪抱怨。

但朝廷現在實在沒錢,不能加印寶鈔,又要救災。

大明剛剛建元,又需休養生息,不斷減稅還來不及呢,哪能再加稅。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募捐還能怎麼辦?

“少廢話,半個月之內把此事給咱辦妥了。”老朱兩眼一瞪,語氣中皆是不容拒絕。

懂什麼氣啊,他也沒說不辦啊。

陳恪連聲應答,道:“陛下,那臣去辦了。”

***

陳恪送來了那些國債券後,老朱便吩咐李德喜拿著這些東西去戶部蓋了章。

有了老朱的旨意,戶部自是放下手中活兒,以最快的速度在這些國債券上蓋上了大印。

有了戶部的大印,這些國債券也便真正有了效力。

不過,換句話說一年之後,是要由戶部償還這三千兩銀子外加利息的。

李德喜拿著國債券離開,在王時公房剛給國債券加了印的小吏,收了戶部大印,嘟囔著道:“陛下雖說要讓尚書和江寧侯分別籌集一萬兩銀子五千石糧食,可江寧侯發行了三千兩的國債券,這些國債券可都加蓋著戶部的大印,一年之後這些國債券是要由戶部償還的,也就是說江寧侯不過才承擔了七千兩的銀子。”

這樣算來,著實是陳恪在吃虧。

但國債券剛發行的阻力可比籌集這三千兩還大。

更何況,這些國債券若能實行下去,將來他戶部需要資金的時候可也能輕鬆很多的。

最關鍵的是,錢糧之事本就是由戶部負責,陳恪可沒義務做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