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安,配樂師,今年已經七十七歲高齡,自三十八歲入行以來,已經在電影行業打滾了將近四十年。

麥家安並不是傳統學院派出身的配樂師,如果細細講述他的人生篇章,那是波瀾壯闊的一部長篇:

應徵入伍、經歷戰爭、受傷退伍、自學成才、交響樂團、世界巡演、左耳失聰、轉身離開。

簡簡單單一系列關鍵詞,串聯起麥家安十八歲到三十三歲的人生, 跌宕起伏,但這遠遠還不是全部。

離開交響樂團的麥家安, 輾轉成為一所大學的教授,並不是什麼世界一流、聞名遐邇的專業音樂大學,就是一所普普通通的綜合大學, 在裡面教授應用音樂學,機緣巧合下,為一部獨立電影做了配樂, 從此開啟了麥家安在電影行業的漫長征程。

作為一名配樂師,麥家安擅長多種旋律的運用,從交響樂到電子樂再到打擊樂,涉獵領域可謂廣泛。

但是,因為不是系統教育出身,全靠自學成才;所以麥家安的配樂,往往擅長打破框架,製造出獨特氛圍,賦予電影不同的氣質。

優點就在於,獨樹一幟。

缺點則在於,自成一派。

這些年,麥家安配樂的作品已經輕輕鬆鬆破百, 題材型別也非常廣泛, 商業爆米花也有、獨立藝術也有, 浪漫愛情也有、驚悚恐怖也有,大氣磅礴也有、小家碧玉也有,這位敢於打破界線和框架的配樂師,堪稱業內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然而,麥家安能夠稱為“大師”嗎?

恐怕,行業內部難以認同。

最主要原因就是麥家安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風格,配樂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從風格到型別都非常龐雜,半路出家的學術背景、遠離塵世的性格更是無法融入學院派之中,反而有種遠離名利場的感覺——

卻又不是清高,而是一種疏離。

這樣說的原因?

最直觀的就是,獎項。

明年是麥家安入行整整四十週年,沉浸行業長達四個十年,至今為止,他的配樂作品總共贏得了十一次金冊獎最佳配樂提名,在歷史長河數不勝數的所有配樂師之中,提名次數能夠躋身前五名行列。

然而,一座金冊獎獎盃都沒有。

當人們討論“金冊獎遺珠”的時候,視線往往集中在導演和演員身上,五次提名顆粒未收、八次提名鎩羽而歸,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的案例著實不少;但聚焦在技術部門身上的視線,卻幾乎沒有。

麥家安,十一次提名沒有得獎。

但是,對陸潛來說,“獎項”始終沒有看起來那麼重要——

並不是說不重要。

誠然,一座獎項的肯定,不僅僅是權威認證,同時也是來自行業同僚的認可,如果能夠得到這一嘉獎,那自然是再好不過,陸潛也舉起雙手雙腳歡迎。

陸潛的意思是,即使沒有得獎也不會影響這些專業人士們的優秀,歸根結底,獎項只是代表一小群人的取向喜好;但在這一小群人之外,依舊有著數不勝數優秀的作品,這也是整個行業能夠蓬勃發展的原因。

他們應該肯定獎項的價值,卻沒有必要因為缺乏獎項而否定他人的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