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導演們所反對的,並不是超級英雄電影本身,而是流水線製作超級英雄電影的套路,這是對電影生命力的一種摧毀。

但是,普通觀眾對於這一話題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他們認為,所謂電影感就是藝術電影,又或者說,所謂電影感就是DC電影那樣的苦大仇深。

以至於他們對於那些吐槽漫威電影的大導演們發起瘋狂攻擊,不屑一顧,又或者是對DC電影橫加指責,認為所謂“電影感”的作品根本就是垃圾,他們就是喜歡爆米花,並且以爆米花為傲。

然而,並不然。

DC電影裡,“蝙蝠俠:黑暗騎士”是典型具有電影感的作品;但漫威電影裡,“美國隊長2”、“黑豹”和“金剛狼3”也同樣如此。

本來,埃德加賴特就準備執導“蟻人”,他對電影提出了諸多天馬行空的構想,但迪士尼方面給予的束縛著實太多,在來來回回的合作探討之中,一步一步扼殺賴特的創作生命力,最終直接把他逼走。

迪士尼方面倒是十分嘴硬,認為賴特錯過了一部佳作,他們根本就不需要賴特。

但實際情況卻是,後來上映的“蟻人”,令觀眾拍手叫好的部分,幾乎全部都是來自賴特的創意和靈感。

現在,則輪到陸潛了。

陸潛知道“死侍”這部作品的重要性,他希望自己能夠沒有束縛地展開手腳,所以犧牲了一些利益換取雄獅影業的“袖手旁觀”,最終爭取到了對劇組的百分之百控制權,和此前他的所有作品一樣。

其實,陸潛也曾經嘗試過賴特的手法,在“突襲”裡。

還有人記得“突襲”的電影開頭嗎?

如何在短短兩分鐘之內,讓所有人物粉墨登場的同時,又能夠感受到每個人物的稜角?陸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系列犀利簡潔的鏡頭拼接,畫面與配樂完美契合,搭配大雨傾盆的肅殺氣氛,整個節奏感就如同滔滔江水一般持續輸出。

“突襲”能夠得到如此多讚譽,並且創造票房奇蹟,在觀眾們看來,武打場面的精彩無疑是核心原因;在專業人士看來,他們也表示贊同,不過還需要增加一點,整部電影的開篇就已經能夠看到鏡頭語言的出彩,早早將觀影期待值提升起來。

這,就是電影的。“電影”,也可以是動詞。

所以,陸潛需要電影百分之百的創作權,避免雄獅影業的干涉。

畢竟,從雄獅影業超過十年的瞻前顧後、反反覆覆來看,前科累累,他們隨時都可能在拍攝中途違背諾言,前來干涉陸潛的創作,這才是陸潛要求白紙黑字落實自己的創作權和拍板權的根本原因。

此次,陸潛也有自己的野心。

對於藍鯨影業來說,“死侍”是進一步擴充套件版圖的一個戰略性中轉;但對於陸潛來說,這就是一部電影。

一部超級英雄電影,一部爆米花電影,一部將自己腦海裡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全部釋放的電影。

創作靈感,正在洶湧井噴。

對於“死侍”,陸潛就希望做出一些嘗試,不同於“突襲”,也不同於其他超級英雄電影,透過鏡頭排程和剪輯製作,賦予電影生命力——

不僅僅是打鬥場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