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 拍攝難題(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於超級英雄電影是否是“電影”的爭論,僵持了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其實關鍵核心意義就在於普通觀眾對於“電影感”的理解。
超級英雄電影是電影嗎?
當然是。
超級英雄電影具有電影感嗎?
沒有——
至少大部分時候都是沒有的,因為整個超級英雄宇宙的構建,要求電影形成連續劇式的互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電影感的構建;同時也因為電影工作需要流水線作業,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導演的創作空間。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理解“電影感”和“創造力”這件事呢?
有一個非常簡單直觀的範例。
在大部分電影裡,一個角色從一座城市轉移到另外一座城市,如果導演需要呈現出這樣的空間轉移,應該如何做?
要麼,直接上字幕,前後兩個鏡頭剪輯銜接,然後透過字幕告訴觀眾,抵達全新城市了,這是偷懶的做法。
要麼,則是一個經典套路,透過一系列畫面的組合來達到目的,主角前往機場、飛機在天空飛翔、飛機落地、拍攝全新嘗試地標性的建築,結束。
這是非常套路也非常無聊的拍攝方法,就好像數學公式一樣,每位導演需要拍攝角色在城市之間轉移的時候,就直接套用,同樣一個公式被使用成百上千遍之後,所有靈感火花也就被徹底掐死湮滅。
以至於導演想要做出一些全新嘗試的時候,也會被製片人認為“無用功”,被迫放棄。
那麼,具有電影感或者創作力的拍攝,應該如何呢?
在陸潛所熟悉的時空裡,英國導演埃德加賴特(EdgarWright)就曾經在如此普通的橋段裡展示了自己的才華。
賴特將鏡頭對準主角,由主角抱著一堆生活雜貨,凸顯出生活氣息,同時,鏡頭始終對準主角喪到極致的表情,主角就將腦袋依靠在“窗戶”上,面無表情,生無可戀,伴隨著交通工具的移動輕輕搖晃。
但是!
“窗戶”之外的景色卻始終在變化,先是計程車經過城市街道景象流逝的畫面,再是飛機起飛和下降天空雲聚雲散的畫面,然後是火車穿行鄉野大片大片色彩流動的畫面,最後是計程車抵達目的地的畫面。
全程,鏡頭固定在主角身上,主角始終保持不動,但交通工具的變化悄無聲息的發生,透過拍攝角度和畫面構圖的一致性保證畫面的焦點和重心不會發生變動,同時,窗外的畫面就如同連環畫一般快速翻閱。
世界,在流動。
魔法,就這樣誕生了。
這不僅是鏡頭排程的藝術,同時也是剪輯的藝術。
賴特充分發揮自己快速剪輯銜接的能力,每個畫面的停頓時間都以毫秒計算,整個“轉場”的時間也就在三十秒到六十秒之間,和“套路化模版”的時間相差無幾,但呈現出來的畫面,卻是流動的鮮活的——
具有生命力的。
所謂的電影感,就是如此,透過構圖和剪輯,透過音效和配樂,注入一點點魔法,賦予影像生命力,然後讓觀眾沉浸在大熒幕之中,如痴如醉。
真正具有“電影感”的電影,其實不會區分商業還是藝術,哪怕是爆米花,也同樣能夠帶來驚豔的電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