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螢幕的另一端,依舊是一片沉默,林漢洲專心致志的模樣就彷彿進入另外一個宇宙維度之中一般。

紀敘,耐心正在觸底。

一直以來,剪輯以及後期工作就是非常繁瑣非常枯燥的,甚至是一種折磨,紀敘從大學的時候就不喜歡後期製作,用他的話語來說就是,

“用枯燥的工作將電影的魔力全部扼殺”。

而這次,更是如此。

每一天,“愛人”在索證的拍攝片場都會產生大量素材,少則三個小時,多則六個小時,這些素材全部都會第一時間交給林漢洲。

林漢洲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整理和選擇,再根據場景分類,觀看每個鏡頭的素材,再將它們進行標籤梳理,進而完成編剪以及組接,這就是第一遍粗剪工作。

粗剪完成之後,林漢洲會將資料轉交給下一個環節,調色師和特效師登場,他們需要根據導演的要求完成各自的工作,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第一遍樣片。

那麼,後期剪輯工作,到底需要做什麼呢?

在陸潛的構思之中,“愛人”的影像是特別的。

索證這座城市,陽光明媚、視野開闊,有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和悠閒;但是,人煙稀少,即使是在城市中央行走,也許久許久很難看待人影,而再往前一些,就可能看到田野、山巒和鄉村。

所以,最終畫面呈現出來的是乾淨,帶著陽光氣息的乾淨;卻又在無形之中透露出一種荒蕪的清冷。

此前陸潛就和陳慕商量過,這部電影將採用藍色濾鏡,但並不是非常突出的深藍、湛藍或者海軍藍,而是近乎透明的淺藍,為鏡頭帶來一種乾淨透亮的質感,區別就在於:

細節。

這也是後期製作的工作。

其一,他們需要清除畫面裡多餘的存在。

比如行人,比如垃圾,比如車輛,並不是說片場拍攝就做不到這一點,而是陸潛希望在一定程度內製造出一種空城效果,卻不是簡簡單單的空城——

諾大的世界,來來往往的行人在彼此的故事裡都徹底消失,婚姻生活,本來應該是屬於夫妻二人的。

但是,電影進入後半部分,媒體、輿論、網路、公眾卻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人影”,就如同鬼魂一般,突然之間從四面八方冒出來,充斥著整個畫面,甚至進一步介入王斯和艾青的婚姻,成為第三者。

這種前後對比,應該發生在悄無聲息之中,沒有人能夠察覺,卻能夠深深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壓迫感。

其二,他們需要調整色彩比例。

藍色,並不應該是一層濾鏡,而應該是隱藏在所有色彩之中的底色,以漸變的方式出現在鏡頭畫面裡,然後突出畫面裡的主體,將人物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