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專家組組長,秦元清需要根據各個專業邀請相應的人員,編制各種規範。

別看只是核聚變電站,但是相應的規範將超過三十本,這些將為今後的聚變核電站建設以及聚變核電站小型化提供技術依據,所能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等到年底首臺磁流體發電機組發電成功,秦元清將正式辭去‘金烏工程’指揮部總指揮的職位,而到時候‘金烏工程’指揮部會不會存在就是兩說,也許會繼續存在,然後另外委派人員擔任總指揮,不過權力肯定會大打折扣,不會再那麼巨大的。更大的可能是,‘金烏工程’指揮部解散,‘金烏工程’第二階段,則如同以前的核電站一樣,有相關部委進行審批,一個聚變核電站一個聚變核電站的進行建設,而聚變核電站建設交給核電集團,聚變核電站外面的電網、高壓塔等交給國電建設及管理。

這一切,到時候都將與他無關!

他除了主持編制可控核聚變的相關技術規範之外,將是徹底敲定反重力技術,以及進一步推動‘雙環太空站’專案。

反重力技術還好,反正就是裝置建設,技術都有,主要是改進和應用。可是‘雙環太空站’專案不一樣,2030年開始要動工建設,距離現在不到五年時間,而五年時間說長很長,說短也很短,特別是對於航天工程,更是極其短暫。

比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前後進行了十幾年,如果再算上前期的,那就是二十年時間。比如探月工程,三步走,前後也是快二十年時間,‘天宮號’空間站,從最開始到建成,也將近三十年!

‘雙環太空站’按理說,哪怕再過五十年也建不起來,秦元清要靠著一舉之力推動,自然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包括很多技術都是他親自參與。

比如‘雙環太空站’的能源核心,可控核聚變!比如涉及到工作生活以及運輸、防禦的反重力技術!再有就是‘雙環太空站’執行軌道的計算、模擬!

到了現在,‘雙環太空站’的建設全過程、執行過程,都在建模,透過計算機去模擬,而在這部分模擬的工程師,都有上萬個了。

更別說,背後的研發高溫材料、耐輻射材料、耐高壓材料等等!

甚至一部分的材料,都得在‘天宮號’太空站進行生產。

哪怕有相當多的技術,在可控核聚變專案以及載人登月工程中得到突破,但是依舊有非常多的技術,還有待突破。

甚至再過幾年,一座小型的特殊工廠將會在月球上的基地建成,專門生產幾種特殊的材料,用於‘雙環太空站’的建設。

因為這種元素,是地球所沒有的,只有月球才擁有!

而很多材料需要用到稀有元素,更是導致稀土價格不斷的增長,不斷被推高。

“總指揮,請您放心,我們專家組都會常住在工地,跟蹤著工程的施工建設!”一個約莫五十歲的中年人沉聲說道。

這一位中年人叫‘常山’,是核電站專家,是此次施工圖審查專家組的成員之一。

此次施工圖審查專家組,除了秦元清這個組長外,其他專家都會留在工地,跟隨著工程的施工全過程,及時提供技術支援,同時也是進一步研究,積攢經驗。

畢竟這樣的大工程,又是全新領域,含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雖然有很多涉密無法發論文,但是能夠發表論文的,足以提高他們的學術地位。

再者能夠被邀請作為核聚變電站施工圖審查專家組成員,每一個都是在各自單位是學術帶頭人,比如常山就是哈工程的一位教授,剛剛被評上院士,其他的專家也有來自燕大的,也有來自華科大的,水木大學的,每一個都是50歲以上的,都當選上工程院院士的。

施工圖審查專家組,包括秦元清在內,共有九個院士、十八個傑青,可想而知秦元清對於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的重視。

萬事開頭難,只要在這一次穩住,積累到經驗,那麼後面的聚變核電站建設,可就會容易很多了。

所以,再怎麼重視,也不為過!

要知道隨著新聞正式報道後,整個華夏、整個世界的目光可都聚焦在這座聚變核電站的建設上,一有什麼事就是整個世界都知道的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