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侍御史,國家大臣,淮南王一腳踢去,“滾!”

但隨劉機來的一班令史,可就倒了血黴了,都被砍了腦袋——祭旗!

淮南王召集部下,大呼:“趙王反!欲破我家!我將討之,從我者左袒!”

於是紛紛左袒。

淮南王乃帥國兵及帳下直出,呼嘯向宮城。

聲勢甚大,然既倉促起事,平素亦不聯絡朝士,宮內沒有接應,尚書左丞王輿閉掖門,淮南王不得入。

乃轉圍相府——即趙王倫的府邸啦。

相府在東宮南,淮南王結陣於東宮南門承華門前。

相府兵萬餘人,數量上,超過淮南王所部甚多,但淮南王“陰養”的“奇才劍客”,不是白給的,確實精銳,趙王倫也確實不會“帶兵打仗”,而他下頭那班會“帶兵打仗”的,都不在相府,於是,屢戰屢敗,死者千餘人。

於是,不敢再出戰了,龜縮府內死守。

然而,高牆擋不住箭矢。

淮南王所部,箭術高超者甚夥,合適的距離上,可曲射或曰吊射,飛矢如雨般落入相府內,主書司馬眭秘以身蔽趙王倫,箭中其背而死。

趙王的府兵官屬,皆躲在大樹之後,不敢露頭,每樹輒中百十箭,刺蝟也似。

形勢不利,但趙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在宮城裡的同夥們,看火候差不多了,開始行動了。

光祿大夫陳淮,言於帝曰:“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趙、淮南,皆為宗室干城,不論孰勝孰敗,皆為國家之痛,宜遣白虎幡以解鬥。”

白虎幡,即前文出現過的騶虞幡啦。

皇帝同意了,這個差事,派給了司馬督護伏胤。

彼時,趙王第三子、汝陰王虔為侍中,掌門下省,偷偷找到伏胤,指天誓日:“富貴當與卿共之!”

伏胤心領神會,乃將四百騎,持白虎幡,出萬春門,奔東宮承華門前,大呼,“有詔!助淮南王!”

淮南王部下,皆山呼:“萬歲!”

淮南王亦喜,止兵,開陣納之,下馬受詔。

然而,所受者,不是“詔”,而是“死”——

伏胤一刀劈下,淮南王人頭落地。

淮南王所部大亂,相府兵則趁機開門殺出,淮南王所部大潰。

司馬鬱——那個剛剛當上秦王的小孩子,也被殺掉了。

本來,趙王還想將吳王晏也一鍋端了,但受到了傅祇為代表的朝臣的激烈反對,只好不得已求其次,將之降封賓徒縣王了事。

淮南王敗亡之當日,甲士即入金谷園,收石崇。

之前那位被派來索要綠珠的使者也在其中,不過,這一回,他的目標,不是石崇的“後房”,而是石崇的庫房。

庫房開,使者入,舉目,不由愕然。

再開一庫房。

愕然。

開第三個庫房。

還是……愕然。

所有的庫房都開啟了。

終究是,愕……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