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以居住為主,地方不夠,因此,旱地大量開墾在野外。

野外開墾旱地,也很方便。

曠野中,大大小小的地勢稍微高的沙洲,也就有了用處。

這些沙洲上的雜草和灌木雜草,被一把大火燒盡之後,族人便揮舞著鋤頭和鎬頭,將草根、樹根、石頭清理一空。

經過修葺和平整之後,便成了一塊塊旱地,比稻田的開墾工作簡單的多。

旱地的數量,按人均算的話,也比去年大大增加。

除了維持著去年人均麻、豆大種植量,葉青還準備增加新的種植作物。

粟的種子,少康他們從江北帶來回來,葉青想嘗試著種植。

他知道,粟的產量是比不上稻穀的,口感上也比不過稻穀。

但粟作為五穀之一,優點也是極其明顯的。

特別是在種植技術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始時代,粟,可以說是最佳的糧食作物了。

粟是旱地作物,可以選擇在地勢較高的地方種植。

這樣,在發生洪澇災害的時候,淹了稻子,也有粟可以補充。

這就大大增強了部落抗災能力。

另一方面,粟的生命力頑強,對水的需求量也少,種植很簡單,並不怎麼需要人力精心管理,可以採取粗放式種植。

這對人力不足的部落來說,太合適了。

反正無水的旱地多的是,大量開荒就是了。

除了種植粟,葉青還準備種植牧草。

在原始時代種草,葉青是傻了嗎?

並不是。

種牧草,是為了養牛。

部落的牛,越來越多,放牛是一個大問題。

族人的農閒時間,被葉青安排了各種工作。

放牛,是一件極其低效益的事。

哪怕是讓沒有多少勞動能力的小孩子去放牛,也是一樣。

將小孩子的時間用在放牛上,葉青認為,也是一種極其浪費的行為。

他計劃著過上個一兩年,等部落的規劃建設工作,告一段落之後,族人的生活也穩定了下來,便要開始開始實行大範圍的教育工作。

部落中小孩的教育,便是重中之重。

到了那時,他肯定是會將所有小孩子集中起來進行教育,不可能讓他們在放牛中度過最佳學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