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修修,當晚在路上露宿了一夜,第二天中午也就到了目的地。

第一步,蓋屋。

隊伍中全是青壯勞力,做起事來也很快,伐木,埋柱子,架樑,一個下午時間,一片房屋的木頭框架便搭了起來。

沒完工的屋頂也不準備蓋茅草。

第二天,葉青讓族人砍伐了大量的小腿粗細的竹子來,然後對半破開,去掉竹節,將這些破開的竹子一正一反地相互咬合著平鋪,然後用繩子固定在屋頂上。

這就是瓦了。

一根破開的竹子,從屋頂直到屋簷,就是一整塊長長的瓦。

這比蓋茅草簡單快速的多,防漏效果也要好的多。

至於牆壁,用細竹子或是竹板編。

雖然竹子和固定用的繩子不要多少時間就會枯朽,但對修建大壩的幾個月時間來說,足夠用了。

只是,這新建的屋子不能再叫茅屋,要叫竹屋了。

又引來山泉水,解決了飲水和洗漱用水問題。

至此,住宿問題算是解決。

大壩開建。

渚水出山口,是兩座山體中間的一個峽谷。

渚水便從這條峽谷中奔流而出。

峽谷兩側的山體,並不是很陡峭。

這一處,渚水本身的河寬並不是很寬,只有二三十米的寬度。

然而,從河邊開始往兩側延伸的山體,到了10多米的高度時,兩個山體之間的寬度,已經接近500米。

而葉青所設計修建的大壩,總體的高度便是10米。

這條大壩總體設計是,壩頂的寬度是10米,大壩的底部寬度則是30米,壩頂的長度500米。

這樣算下來的話,整個大壩的土方量,10萬方。

當然,河兩側有部分現成的山體可以借用,也是能節省不少土方量的。

平攤下來,每個族人需要成完成的土方量在200方左右。

如果按照每人每天挖掘十方土計算,200方土就需要20天。

再加上需要搬運土的時間和夯築壩體時間,以及鋪設內側防水的石頭坡面,預計所需要的時間,可能要三四個月。

內側的防水坡面,葉青準備鋪設一層比較厚的石頭,以防止水浪侵蝕和沖刷壩體。

這就需要用到不少的石頭。

石頭哪裡來?

如果讓族人開鑿山體的話,花費的精力和體力就會非常大了。

但是這個時代不是還沒有經過開發嗎?

石頭?

石頭只要撿就是了!

葉青讓族人乘著竹筏,沿著諸水河,向上下游搜尋,沿著河將散落在河邊河底的石頭撿回來就是了。

這些石頭雖然不多,但對修建大壩來說還是夠用的。

大壩修建的第一步,便是修建水閘。

葉青將水閘修建在大壩的一頭,靠近一側山體,而不是大壩的中間,這樣對工程技術要求便低了很多。

水閘的修建,葉青全部採用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