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值得借鑑的專案(第2/2頁)
章節報錯
主弄總長約300米,北端入口處的小廣場與一小片水景引導著人們進入,街道寬為15米左右,建築多為二至三層,D/H約為1:0.75。被擴寬的線型步行空間和室外的座椅都暗示著人們駐足停留。支弄空間寬不過2一3米,最高不過4層,豎向的空間顯狹長狀,建築物上的細節格外吸引眼球。
北區中心主廣場,長寬近20米,作為街區中央重要的空間節點位於廣場中心處有噴泉,行人都圍著噴泉行走,休息的人們圍坐在廣場的東南與西北角,餐飲店鋪提供的室外坐椅看起來安全又舒適,形成宜人的購物休憩氛圍。
南端入口梯形廣場,從南端進入由於道路與廣場成形轉折,讓人對前方的步行街空間有了一些期待。
上海新天地的建築分為兩個層次,以傳統的石庫門和里弄空間為基底。尺度較大的百貨商店分佈在街區的外側,與城市幹道相聯。
南里新建的三棟層高的大型購物商場作為街區的收尾一這裡進駐了中高階的商家、美食廣場和電影院等,與北片面西側的兩棟商場一起在整個片區的周遍形成開放的公共空間。
北里由多幢石庫門老建築組成,拆除了一些老舊的建築後,漂亮的弄堂空間、公館、荷蘭風建築得到顯現,每一棟經過修繕的建築都別具一番風味。
在建築風格的處理上,結合了歷史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一對中式的清水磚、院落與西式的愛奧尼柱式和捲心石的相容幷蓄。在立面的處理上,大量地運用了拼貼的處理手法,購物中心的玻璃幕牆與青磚拼貼式建築立面。
鋼材與石庫門的紅磚實木對比明確又互相融合。同時狹窄的里弄空間與漆黑的石窟門可以喚起人們對這個街區古老的歷史記憶。鋼筋玻璃櫥窗營造的現代商業氛圍與這裡的歷史氛圍不斷碰更突顯新天地步行商業街區的現代特色。”
“很好,設計的確實有前瞻性,我覺得這個專案要是做起來,一定會十分成功。”陸阡陌先知後覺,說道。
“是啊,這樣的街區設計,只要後期運營能跟的上,想不成功都很難了。我們要把專案的商業內涵及空間佈局研究透了,對我們專案的借鑑意義極大。”
“葉婉,那樣的話,你的工作量就太大了。”陸阡陌有些心疼地說道。
“沒關係,工作起來,我就不累了。最後我說說正在啟動中的成都寬窄巷子。這個專案和我們啟動時間相近,借鑑意義就更大了。
成都寬窄巷子是成都古城中三大國家級歷史保護區之一,寬窄巷子原以居住為主,是清代滿城的遺留部分,肌理較為密集,由平行的老式街道與四合院或三合院群落組成。
寬窄巷子街道顯兵營式佈局,由東西向的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並列組成。寬窄巷子空間層次豐富完整,由街到巷,再到門廳、院落的空間脈絡非常清晰。成都寬窄巷子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
寬窄巷子由兩條半“魚刺”狀街巷的空間格局。三條巷子因其特徵不同,具有明確的標識性。寬巷子與窄巷子間有三條南北向的巷道互相聯絡,窄巷子與井巷子中只有一條巷子聯絡,所以並沒有形成網格狀佈局,而是以東西向的平列排列的三條巷子為空間主體。
寬巷子東起長順上街分叉處,西止下同仁路,長391米,寬7.7米。清代因與鄰近街巷比較寬,俗稱寬巷子。寬巷子兩側建築普遍為一層,街道高寬比為D/H為1:0.58,街道較為開闊,兩側建築對街道中心的控制感較弱。
商業活動分屬於街道兩側。寬巷子內宅前較寬的區域為較為舒適半開敞公共空間,是居民喝茶、聊天、休閒的場所。
窄巷子與寬巷子平行,東起長順下街,西止下同仁路。長390米,寬約6米,街道高寬比接近1:1。因街巷空間比較寬巷子而言較窄,被稱為窄巷子。
井巷子緊鄰窄巷子長370米、寬10米,街中有水井故稱井巷子。井巷子只在街道的半邊有商鋪,井巷子上多為酒吧與餐飲,沿街面上擺設的座椅具有休閒氣息。
寬巷子兩端的東入口與西入口是較為寬敞的公共空間。東入口廣場為街區的主入口,但面狀空間的空間特徵不明確。西入口廣場作為西邊的空間節點,目前的開放性不夠,沒有得到很好的強調。
2、建築實體空間
寬窄巷子的街道空間介面處理頗具匠心。有直接面向街道的店鋪,也有需要繞過虛牆面,到達朝向庭院空間的店鋪。
虛實空間的轉化與虛實牆面的對比增加了空間的趣味性。寬窄巷子內的建築為青磚灰瓦,仿民清風格的合院式建築。合院有單進的也有二進的。邊長巧15一30米不等,佈局靈活,密度較高,肌理致密。
低層區建築尺度宜人,對於商業的流線與效益也相對有益。以青石鋪砌的路面,與建築的青磚灰瓦互相輝映,和寬窄巷子歷史風貌協調。
沿街建築恢復古風古韻的同時,也加入了一些有現代創意的細部,如琉璃門、木隔扇,玻璃展示櫥窗。寬窄巷子的建築空間與庭院空間尺度都很親切。
其中,營造出具有歷史氣息又有現代韻味的可遊可逛可駐留的步行商業街區的理念,我們天海東大街可以借鑑,根據我們天海的特色,予以發揚光大。”葉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