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值得借鑑的專案(第1/2頁)
章節報錯
喝了幾口水,葉婉接著說道:“沿河灣的一片仿古建築群與美景的完美結合一梅灣河景、梅灣島是梅灣步行商業街區中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色。沿河道的岸邊設定了鋪有木板的景觀休憩步行道,茶鋪結合設定了岸邊休憩座位,蜿蜒曲折的河岸空間被充分利用起來。
無論是鳥瞰梅灣街區,還是行進於其中,能感受到最大的特點是新舊建築的和諧與對話。在臨近城市道路兩側分佈著尺度較大的建築,普遍高度四一五層,採用院落圍合的形制。
西邊的商務片區中新建建築與老建築分置於步行街道兩側,西面依次排列著片層狀馬頭牆穿插於翻新後的古建築,建築普遍為二層,高9米左右,主題色調由青磚灰瓦與紅木窗扇組成。東面是民國時期風格的建築群,高大、線條簡潔,灰磚砌築而成,建築體量普遍為三一四層。
形成的街道空間豐富多樣,參差不齊,一步一景,且看不到盡頭,時空的縱橫交錯在這體現的淋漓盡致。雖然兩側建築的細節都非常豐富,但都彼此互相尊重,併兼顧著街道的整體感。
南湖月河歷史街區座落在嘉興城區,月河街雖是傳統歷史街區改造,卻完全的修舊如舊。南湖月河步行商業街區整體休整完成於2009年,佔地面積3萬6千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米。街區臨河而建,集中展現了江南特有的水鄉古城風貌。
月河街是南湖城北最繁華的一個步行商業街區。中基路上民房稠密,巷道交織似網,沿街還有多處跨街樓、石庫門和江南府城獨有的拱型磚砌沿河廊棚。月河步行街區,四面環水,在京杭大運河、外月河、秀水兜‘三河’的環繞下。外月河將月河街分為南北兩個片區。
南片區由350米東西向橫貫街區的中基路,北片區由170餘米的壇弄為主心骨架串聯整個月河片區,整個步行街區以四合院為母體重複拼合而成。正交的弄堂網路與傳統的四合院相結合,主弄結構清晰,讓人在其中流連能識別出方向。
南片區由主弄與南北向的6條支弄,還有沿水邊的條外廊組成完成整個步行街區的空間構架。北月河片區由壇弄與南北向的小壇弄形成十字交叉狀,並由若干條並列排列在壇弄上的支弄組成,南月河片區與北月河片區有四座石橋作為聯絡的通廊,營造出呈的江南水鄉居住區特有的格局。
過了荷月橋,就步入了主街中基路。兩側是二層的建築,主街寬5米左右,D/H約為0.8/1,尺度非常親切。一層的商鋪沿街是棕黑色的木板門窗,街道走向整體顯曲線形,透過主弄上任一個岔口的支弄,都可以來到臨河空間。
支弄空間相當狹窄,寬度在1米左右,只能容下一人經過。這裡沿河都是傳統民居,合院式的民居中有庭院,6到15米不等的四合院大大小小的拼合在一塊,四合院之間也有若干個半開敞的院落。有時可透過店門可以看到後面一條街道,空間層次非常豐富。
整個月河街區空間肌理緊密,僅在下了荷月橋的入口廣場稍顯寬闊,長寬約為25米,入口廣場三面圍合,聯絡著外廊與中基路,空間尺度親切宜人,正中的過街廊道暗示著前方的空間存在,指引著人們向前行走。沿廣場兩側佈置的小攤販,活用了廣場空間。
座造型古樸的石橋架於運河之上,構成了月河街區獨特的標誌。主支弄、合院空間、河道、外廊、石橋幾個空間構成要素將月河橋在出色商業氛圍中又賦有濃厚的人文色彩。
形成月河街的空間特色的要素之一就是運河,河水縱橫交叉,迂迴曲折。外月河、秀水兜等水系在區域內透逸相連,並與古運河環通,在商業街區中更顯水鄉韻味。
月河步行商業街區的建築是清末明初的建築風格。完全體現了修舊如舊的風格。街區內的舊石板路,馬頭牆、灰瓦白牆和木板門都有濃郁而有質樸的氣息,符合歷史街區的古風古貌。
沿城市幹道與月河街相交的介面一水的靈氣和‘老房子’的厚重在這裡得到結合。是灰白的牆面、大片的灰瓦、向天空蹺起的馬頭牆依次排列,形成了簡單的韻律重複。
建築外廊與河道空間的融合也是月河街區空間的主要特點之一。在外廊下依可以休憩、觀賞美麗的月河景色,也能拾階而下,碰觸到清涼的水面。”葉婉一口氣說道。
“葉婉,天海與南湖一北一南,你這麼專研這個專案,目的是什麼呢?”陸阡陌問道。
“雖然是一南一北,不過南湖和天海兩座城市的人口、經濟總量、輻射半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放在一起比對,對天海東大街專案有很強的借鑑意義。”葉婉道。
“你說的又到了,大城市的優勢,我們小城市沒有,就要吸取相近城市的成功經驗,加以利用,這樣才能讓專案更好的落地。”陸阡陌點頭道。
“是啊,如果因地制宜讓歷史文化和現在商業相結合,確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透過三井地產,得到了上海新天地的設計方案,對我們的專案會有很多啟示。”
“哦?這個專案我聽過,現在還在設計階段,三井地產就有資料了?”
“是啊,他們準備投標,我拿著的就是他們投標的方案。”
“那你好好說說,也讓我漲漲見識。”出生前的陸阡陌,去過新天地幾回,一聽是上海新天地投標方案,頓時有了興趣。
“上海新天地暨淮海路商圈,與淮海中路相隔不到1000米,周邊百貨商店與專賣店林立,商業氛圍濃厚。上海新天地步行商業街區建成於2007年,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
上海新天地步行商業街區設計,保留了原有的傳統里弄空間。其成功之處在於‘外鋪內裡’的空間模式,沿著一個街坊的外側形成商業,以邊緣商業的開放性,保證了內部所需的鄰里感和私密性的要求。將‘街市’方式的佈置引入到街坊內部,圍繞內部廣場或街道組織周邊活動。將人、文化、歷史交疊在這一起。
新天地位於淮海中路南側的兩個石庫門裡弄街坊,分為南區和北區兩個部分。南廣場被大型購物商場包圍,北廣場主要串聯北部的巷道和里弄空間。
一片步行街串起南北兩個地塊,原有的狹窄無次序擁擠的里弄空間得到疏理整合,總弄堂拓寬成為廣場,形成了以廣場與擴寬的線性步行街道為街區的主要公共商業活動的核心空間。
東西走向的支弄,依次並聯排列在主弄上,層層圍合的主支弄體系以標準的魚骨狀排列。支弄內部空間大多為半私密空間,呈丫狀佈置,且均是盡端路,具有明顯的向主街集聚性特徵。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