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章的字寫得很漂亮,李青雲把當天晚上發生的事情完完整整地表達了出來,尤其是看見那顆血淋淋人頭時的震撼,著重用了筆墨描寫,為後面的昏倒做出了充分的鋪墊。

最後,他用悲壯的語調錶示,“臣上負皇恩,下愧黎民,斯文掃地,深知罪孽深重,本無顏苟活於世,然十年寒窗苦讀,未能為君分憂絲毫,為國效力半分,臣實在愧對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故懇請陛下恩准臣戴罪戍邊,殺敵報國,臣定當馬革裹屍,以報聖恩!”

“此人還算有幾分骨氣。”看完了奏章上的內容後,永樂帝不由得笑了起來,他出身行伍,縱橫疆場大半生,這種充滿了肅殺之氣的奏章很是對他的胃口。

“楊卿,你意下如何?”隨後,永樂帝看向了楊大人,笑著問道。

“臣覺得他還算有幾分擔當,看在他是新科進士,去湖口縣上任不到三個月的份兒上,臣認為應該給他個為國效命的機會,讓他在沙場上洗刷恥辱。”楊大人不動聲色地回答,語氣中流露出了一絲惋惜。

“他是新科進士?”永樂帝感到有些意外,新晉的進士通常都留在京城熬資歷,爭取在各大部院任職,很少有人外放為官。

雖然李青雲的任命是永樂帝御批的,但那隻不過是走一個形勢而已,永樂帝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是誰,更別提記得他了。

“他在殿試中位居二甲中等,是今科進士中最年輕的一個,尚未弱冠。”楊大人點了點頭,沉聲向永樂帝解釋道。

“此人倒有點意思。”永樂帝聞言伸手摸了一下鬍鬚,再度翻看了一遍奏章,微微點了點頭。

奏章裡面沒有任何辯解,也沒有絲毫的抱怨,更沒有推諉責任,有的只是未能痛殲水匪的無奈和無法為國效力的感慨,如果楊大人不說的話誰也不知道他是僅僅上任三個月湖口縣知縣的新科進士。

“楊卿,你覺得朕如何處理此事?”合上奏章後,永樂帝饒有興致地望著楊大人,如果李青雲是新科進士的話,那麼就是楊大人的門人了。

沒錯,這個楊大人就是楊士奇,士奇是他的字,本名“楊寓”。

“陛下已有聖斷,臣洗耳恭聽。”楊士奇微微一笑,向永樂帝說道,從永樂帝的心情上他已經知道了李青雲逃過了一劫。

“告訴他,朕不要逃兵,他的戰場在湖口縣,朕給他三年時間捉拿匪首王三,如果三年內他抓不到人,那麼也不用去邊疆了,直接自己了斷。”永樂帝笑了笑,沉吟了一下,在李青雲的奏章上寫上了“戴罪立功”四個大字,然後向楊士奇說道。

“陛下聖明!”楊士奇聞言衝著永樂帝一拱手,就勢拍了一個馬屁,心中鬆了一口氣。

表面上看來,楊士奇並沒有在李青雲一事上表態,可實際上暗中幫了李青雲不少,如果不是他的話永樂帝不可能知道李青雲是新晉的進士,事情也就不會如此順利。

不過,李青雲能有此番造化,主要還是靠他的請罪表寫得好,正對永樂帝的脾性,這樣一來他在一旁敲敲邊鼓,永樂帝自然也就不會追究他的罪責了。

說實話,永樂帝南征北戰見慣了死人,那二十五條人命在別人眼裡可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不過在他面前不過就是一個數字而已,說大可大,說小也就微不足道了,如何處置李青雲完全憑他的一己之念。

至於三年後李青雲能否抓到王三,這就是後話了,先不說日理萬機的永樂帝會不會記得這件事情,屆時李青雲隨便找個人冒充王三,也就應付過去了。

楊士奇之所以要幫李青雲,並不是他對李青雲有多器重,實際上他根本就記不起來李青雲的模樣,只知道他是自己的門人。

這很正常,楊士奇位居高位,拜在他門下的官員眾多,李青雲一個七品縣令根本就上不了檯面,他不可能對李青雲有什麼印象。

而他能記起李青雲的名字來,與不久前李青雲讓李滿山和李大牛來京城送湖口縣特產的事情有關。

作為李青雲的恩師,他送給楊士奇的那份特產肯定是最為厚重的,李滿山把禮物送到後留在他的名帖就走了。

正好,楊士奇有一次在家吃飯時廚房做了一道用湖口縣特產烹飪的菜餚,他覺得味道不錯,隨口問了一句菜餚的來處,於是知道是湖口縣知縣李青雲送來的,是他的門生。

故而當他看見李青雲奏章的署名是江西九江府湖口縣知縣李青雲時,腦海對這個名字有印象,意識到李青雲是自己的門生,因此出手相助。

透過李青雲寫的這個奏章,楊士奇對他有了深刻的印象,能寫出這麼一篇絕佳的奏章來只有兩個可能性,一個是李青雲是個榆木疙瘩,真的想去邊疆殺敵報國,另外一個就是李青雲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