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李青雲太年輕,社會閱歷淺薄,不懂得為官之道,因此空有一腔抱負,連張有德都鬥不過,被張有德玩弄於股掌之中而不知。看書神器

“羅班頭,本官真的覺得自己不適合為官,應該回家潛心修學。”李青雲笑著搖了搖頭,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大人,如果不是您的話白水鎮豈會得到如此多的賑災物資,現在看來災民們在過冬之前就能住進新房,這全是您的功勞。”羅鳴忽然之間同情起了李青雲,禁不住開口安慰道。

要是換作別的官員,肯定就把災情壓下去了,那麼根本無法得到如此充裕的賑災物資,而且即使那些救災物資到了也會被一些官員上下其手剋扣,最後到了百姓手裡的寥寥無幾。

可李青雲不一樣,他敢把自己的“醜事”宣揚開來,那麼自然也就敢去找那些剋扣賑災物資官員的麻煩。

所以這次白水鎮的賑災物資完完整整地發了下來,誰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去招惹李青雲這個愣頭青。

李青雲聞言笑了笑,沒有說話,默默地向前走著,羅鳴覺得他的背影十分孤單和落寞。

幾天後的一個下午,紫禁城東,文淵閣。

雖然文淵閣在紫禁城眾多的宮殿建築中並不起眼,但它是大明行政的中樞所在,是大明內閣的辦事場所。

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經過通政使司後都要匯聚在這裡,由內閣的閣員從中挑選重要的奏章給永樂帝過目。

此時,一個寬敞的房間內,兩名身穿緋袍、頭戴烏紗、胸前的補子上繡著一隻錦雞的老者正坐在桌案前,翻閱著桌上擺放著的奏摺。

“有意思!”忽然,其中一名清瘦老者望著手裡的一份奏章忍不住笑了起來。

“楊大人,何事發笑?”這時,另外一名坐在不遠處書桌前翻閱走奏摺的圓臉老者抬起頭,有些好奇地問道。

“江西九江府湖口縣知縣給向陛下請罪,請求陛下讓他戴罪去邊疆殺敵報國,決意戰死沙場。”楊大人合起手裡的奏章,笑著看向了圓臉老者。

“湖口縣?”圓臉老者沉吟了一下,問道,“可是前段時間鬧水匪的地方?”

“正是那裡。”楊大人點了點頭,“死二十五人,燒燬房屋一百一十六棟,九江府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此嚴重的匪患。”

“聽聞湖口縣知縣對敵時被嚇得昏了過去,使得所率之人潰敗,這才讓那些水匪有機可乘,大肆燒殺搶掠,陛下最痛恨的就是這種貪生怕死之徒,這次肯定要重責於他。”圓臉老者對李青雲現在的處境並不樂觀,皺著眉頭說道。

楊大人微微一笑,沒有答話,繼續翻看著桌案上的奏章。

晚上,乾清宮,南書房。

“陛下,這是臣擇出來的奏章,請陛下御覽。”楊大人走進房裡,向坐在書桌後面一名身穿明黃色龍袍、身材高大、面相威猛、精神矍鑠的老者躬身說道。

“賜座。”這名威猛老者自然就是永樂帝朱棣,向楊大人微微一笑,讓內侍給楊大人搬來了一張椅子,然後翻閱起了楊大人送來的奏章。

每本奏章上都貼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楊大人對奏章內容的處理辦法,永樂帝覺得滿意的話就用硃筆在紙條上寫上“已閱”兩個字,依照紙條上的辦法去處理奏章上的事務。

如果他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就在奏章上用硃筆寫下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硃筆御批”。

這樣一來就節省了很多處理奏章的時間,簡化了奏章的辦事效率。

永曆帝邊翻閱奏章邊向楊大人詢問一些奏章上的事務,楊大人有條不紊地對答,很快就剩下最後一本奏章。

“楊卿,這本奏章為何沒有貼紙條。”永曆帝翻開奏章一看,微微一怔,抬頭看向了坐在那裡的楊大人。

“啟稟陛下,這是江西九江府湖口縣知縣李青雲的請罪表,臣不敢妄斷。”楊大人向永樂帝一躬身,不動聲色地回答。

“請罪表?”永樂帝的眉頭皺了皺,能讓楊大人把奏章遞到他的面前,那麼肯定不是一件小事,於是望向了奏章裡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