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墩,是每一個廚子的基本功,甚至可以說是最基礎的基礎。

很多老師傅在挑選收徒時,首先便要看備選人切墩。

在很多票老師傅眼中,一個想要拜師的人,只要往案臺菜墩前一站,他們便能夠決定是否能夠收徒,或者應該說能直觀看出對方是不是幹廚子的料。

廚師切墩站案的要求是:腰不哈,腹不挺,膝不曲,頭不歪。

雙腳叉開、與肩同寬、不丁不八。

腹部還要與案臺菜墩保持一拳距離。

切墩的時候,更要做到意凝雙手,目視刀口。

這是廚子切墩時的大功架。

若是一個人站在案臺菜墩前,搖搖晃晃,站都站不穩,恐怕老師傅會當場把人趕出去。

當然除了站案之外,切墩更為重要的在於握刀的小功架上。

握刀的時候,小拇指與無名指要緊扣刀把,中指要扶住刀根,食指和大拇指則是要扣住刀背。

手握菜刀是:軟而不虛,硬而不僵。

業內有話雲:握刀如擒虎。

只有掌握好這些基本功,在切墩的時候,才能夠做到行雲流水、遊刃有餘,如此才可算是廚房裡真正的練家子。

否則還沒開始切菜,先把手給切了,那是功夫不到家。

這一套東西說起來、聽起來、看起來都似乎是非常簡單的事。

但真的想要做到,絕非易事。

小餐館後廚裡,馮識辛獨自一個人旁若無人站在案臺菜墩前切著,一根一根白蘿蔔、一個一個土豆的切。

即便是真正懂行的大師傅進來,見到馮識辛一套行雲流水動作,也怕是完全挑不出絲毫毛病。

但馮識辛能做到今天這一步,也是經過了長年累月磨練才能有的功夫。

光是站案的大功架,他小時候不知道因為不到位被父親打了多少次。

雖然父親不會下重手,但父親畢竟是個廚子,手上的力道還是有的。

每次父親僅僅只是一巴掌打下,也夠讓馮識辛疼半天。

多少個日日夜夜,那時也不過十來歲的馮識辛,在父親的敲打下不停的磨練,真是相當苦痛的日子。

不過在那些日子裡,馮識辛身邊因為有沈甘怡陪伴,他也不會覺得難熬。

因為從一開始嚴格按照父親傳授去練,再加上馮識辛向來是很認真,所以他從來沒有被切到手過。

只是,那時還是個孩子的他,每天握刀練習,一雙稚嫩的手難免被粗糙的刀把給磨出水泡。

但即便是磨出水泡,第二天也還是要繼續練。

馮識辛至今還記得,他手被磨出水泡,晚上的時候,沈甘怡端熱水給他泡手,還會幫他按摩手掌和手指關節。

一度,馮識辛因為太苦了,不止一次想過要放棄。

每次他想要放棄的時候,沈甘怡都會對他進行一番鼓勵。

後來家裡有了電腦,沈甘怡就拉著馮識辛跟她爺爺影片,讓自己爺爺在影片來教導和鼓勵馮識辛。

如今馮識辛能輕鬆駕馭刀工,切墩的過程中,行雲流水的動作幾乎無可挑剔。

其中除了他幾年下來堅持磨練之外。

沈甘怡陪伴鼓勵也是功不可沒。

叮叮叮。

馮識辛正在切墩,聽到父親敲擊鍋邊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