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結局與後記(一)(第2/3頁)
章節報錯
“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宋通微笑著說道。
嵬飛猿看著這輛牛車問道:“將軍是要如同草原可汗那樣,坐著這輛牛車進京嗎?”
大笑之後,宋通說道:“並非。我自然要和諸位騎馬並行。”
“那麼,要這牛車何用?”嵬飛猿繼續問道。
“我要接崔三娘子去到大漠一觀!”宋通說著,騎上青驄獸。
仰望南面的長安方向,他悠悠地說道:“大唐,我的逞豪夢想實現,這樣美妙的結果,一定要讓靜怡親眼見到。”
——全書完——
後記(一):
寫到這裡,對於借宋通這個人物,來展現大唐當時的社會生活,尤其是軍旅及諸族狀況的願望,基本達成。
創造這個作品的構思,來源於一次在網上某知名論壇的瀏覽。一個網友的發帖,令作者感到很有趣,也有些疑惑,就開始了查證的過程。
地理——這名網友提到:盛唐時期,大唐雄霸一方、並無外患,尤其是北地很安寧。
顯然,這是很模糊的概括。史書記載,北地從沒有長時間安定,就連朔方郡境內,也是時有糾紛發生……
賞格——再有,就是網友提到大唐戰士的受賞。
作為職業軍人——前期、中期、後期,兵士們的待遇情況也大不同——大唐士兵有一定的錢物補助,這是肯定的。
受傷、戰死,或者戰勝,也都有不同的慰問及酬勞方式。但要說是透過作戰致富,這種情況的大面積出現,對於哪一支政府軍來說,都不會是一件正常的事。這樣的情況,按照大唐歷史記載來說,亂局與晚唐的時候為多。
比如,唐玄宗西逃入蜀地的路程中,就大量地散發絹帛,以安穩跟從兵士。
以上是開元盛唐時期的地理狀況一瞥,以及士兵待遇問題的簡述。作品中已經涉及,再有很多論文,包括敦煌遺書可以佐證。現在,這些資料都很容易查到及購買,在此不多論述。
另外一個創作的靈感,來源於查閱敦煌遺書。其間,有“崔判官”的曲辭。這個崔判官的原型,正是唐代的一個略顯神秘的人物:崔希逸。
他本人文治武功都有,但卻揹負了不義的汙名。他的三女崔三娘子或稱崔十五娘子,命運按照現代人眼光來看的話,也比較淒涼——很小就削髮為尼了。
查詢了很多資料後,作者就以崔希逸與吐蕃盟約而背叛,寫了一部一百多萬字的底稿。很遺憾,因為不是網文習慣,幾乎沒有讀者而全部刪除了。
這才有了與那個底稿基本相似的這部作品——有了誇張的成分,但除了某些書友莫名其妙的詬病以外,還是沒有收到更多書友的關注,這對於作者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極為尷尬的事。
青山依舊在。總還是要前行,即便如同負重的蝸牛。
作品的主旨肯定不是寫崔希逸及其相關人物,而是另有它意的。下面略作敘述。
諸族——
大唐與吐蕃,形成了令人驚訝的對峙狀況。相互影響之下,吐蕃伴隨大唐而興,又奇異地伴隨大唐之衰而散。
吐蕃在當時,毫無疑問算是落後民族。它的宗教、文字、律法、軍事,包括社會生活等等,都與大唐、突厥、天竺、回紇等,有著分不開的聯絡。
居於高原,他們馳騁無邊天地。甚至還攻掠到大唐腹地,有一次更是攻入了長安。
也許是歷史的冥冥中安排,吐蕃這個落後民族,並沒有能夠在漢人腹地多做停留。首先,這來自於生活的不適,以及文化的落後——他們佔領了河西走廊後,也大面積推廣蕃語。
再有,漢人進攻高原,會遇到高原反應;蕃人騎著快馬進入低地,也同樣會發生不適,導致他們認為的疫病。
總之,吐蕃人很蠻勇,但還是主要活動在高原地區。最終,吐蕃王朝因為佛苯之爭、貴族之間、貴族與平民、貴族與奴隸等糾紛而消亡。
大唐北地的突厥。
突厥人時常越過黃河來搶掠,這在當時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杜絕的。因為這些糾合了草原諸族的野蠻人,都是騎著快馬來往。
大唐牧馬的數量很巨大,作品中也已提及。但配發到軍隊中的馬匹數量,在不同的部隊中,仍只有十分之一、五分之一、四分之一……。除了牧草與飼料的原因,這與漢人傳統上一直保持著對外族的守勢有關。
對於長途奔襲的對外作戰,漢人也可以發揮騎兵的優勢。但因為草原大漠的管理難度,大唐最終也還是採取了防守態勢——沿著黃河北岸,修建了大量的軍事工事:長牆、營砦、戍堡,並以西受降城、中受降城、東受降城連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