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結局與後記(一)(第3/3頁)
章節報錯
大唐勢力的退出,使得草原大漠諸族窺伺唐境的同時,更加劇了彼此之間的紛爭。
僥倖活著逃出唐地的骨力裴羅,迅速地壯大了回紇部族,並最終一統北地。
回紇部族與大唐的關係,總體看還是保持了較為親近的狀況,尤其是在回紇建國的初期——後改為回鶻。
這個以粟特宗教為信仰——因為族眾所住地域的不同,也有很多回紇人信奉佛教、道教,以西域的庭州一帶為多——的族眾,對大唐文化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
從貿易到和親,他們從沒中斷與大唐的聯絡。唐境的多次內亂與叛亂,均出現了唐人請援回鶻人的現象。
這些事件裡,回鶻人當然也不都是作為義勇的軍隊出現的,甚至也多有暴行。
後來的回鶻,被黠戛斯人擊敗而分裂為多部,散入唐境後為甘州回鶻、高昌回鶻等。
大唐的盛衰,還與一個族屬有著密切的聯絡,那就是天生就是精明生意人的粟特人。
安祿山、史思明,這是眾所周知的粟特人血胤後代。
粟特人從西域輾轉遷入朔方的六胡州之後,並未能安穩下來。這與唐人的時政相關,也有他們與外境的其他諸族的聯絡有關。
對於粟特人在大唐的事蹟,也是良莠不齊。好的有粟特人為大唐牧馬,壞的以安祿山、史思明為最。
他們活動範圍,除了萬里貿易以外,在唐境有朔方一帶,東北部的營州一帶,河西走廊的敦煌、瓜州、甘州、肅州、涼州,關中一帶,一直到腹地的揚州等地,鉅額可見到他們熱鬧活動的身影。
他們在經濟領域的活動為最,這毫無疑問地輔助了他們在大唐的軍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積極滲入。
總之,粟特人在大唐當時社會中,甚至軍事、政治中,無論好壞,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或許是大家關注唐代歷史時,容易忽略的一個地方。
本部作品,其實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有關粟特人情況的陳述,但因為筆力有限,書友關注本作太少。
為了不耽誤書友們的寶貴閱讀時間,以及自己不要把過多精力耗費在無人關注的字句之間,只能在這裡截止。
這裡,也是對書友和作者自己,感到遺憾和抱歉之處。
作者另有一部相關吐蕃、粟特人與漢人相爭相親的底稿,看看以後能否釋出出來。
至於玄宗時期的西域諸族,總體上保持了大面積安定,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後,一系列因為唐政漏誤而導致的失敗現象,才愈來愈明顯地凸顯出來。
在本作品中,沒有涉及太多。未來的一段時間,也不是作者關注的區域與物件。
這是從政治、地理、軍事,尤其是族屬等問題,寫作本作的出發點。
另外,作品中也提及了有關阿布思的事蹟。這是一個奇人、猛人、勇人無疑,他的後果按說也很悽慘。先是失意後遁入唐境,再被要求輔助哥舒翰剿滅吐蕃的據點,而造成了大量部族的消亡。再後來又被安祿山威逼,促使他叛唐北逃。
但他沒有糧食供應,就返來襲掠大唐邊地。失利後,他再次北逃。但大唐卻聯合回紇人,將他一舉擊潰。
真實的歷史中,阿布思帶著少量族屬跋涉近萬里逃到了西域。又被葛邏祿人出賣,被庭州將領俘獲送到了長安,再被公開處死。其妻子被沒於掖庭,後來甚至被要求為皇族獻歌。
一位公主出言,使得這個身世悲慘的女人得以釋放,後來不知所終。
出於對阿布思一定程度上的同情,作者更改了最早的作品底稿,給了他一定的光環,也算是對他曾經輔助大唐反擊吐蕃的“回報”。
哥舒翰,是另外一個有趣的歷史人物。
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這個基本漢化了的胡族人,先是享受了大唐的優渥生活,再於軍中得到了重用。
但可惜的是,他最後身體罹患疾病,再於潼關大戰中失敗而被部屬裹挾著投降叛軍——這個潼關之戰,也是作者很感興趣的一個事件,希望未來能夠有合適作品對其進行描述——後來,他更是出於活命的渴望,寫了很多招降老部下的勸降書而未果,最終被叛軍殺死。
作品中基於對他的同情,而扭轉了他的人生軌跡,也算是給他一個完美的光環。
另外,就是東北部的契丹人、奚人的問題。這裡將會出現一個後世強大王國的身影,契丹人建立的遼。
野蠻卻又好佛,他們帶著野性,來汲取漢人的宗教、文化、制度。細想起來,這裡面的故事也蘊藏很多,極為豐富。以後有了合適創作靈感或者時間,再進行創作。
本部作品肯定是為了儘可能符合書友閱讀習慣而寫,但這裡面,也的確暗含著大唐當時許多真實的狀況。比如胡漢之間的隔閡與交往、宮廷的險惡甚至殘暴、貴人們的貪婪、百姓的無奈與掙扎等等。
其它諸如宗教、天候、地理、文化、貨幣與經濟、軍事軍陣軍容軍服軍禮、科舉制度、唐人好惡、唐人飲食、音樂歌舞、男女婚戀、唐代生活質量、疾病壽命等等諸方面,在後面再結合本部作品,略微作一家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