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收回殘局(第2/2頁)
章節報錯
親自參與了戰鬥,他見識了宋通的勇略,也親眼見證了火器的威力。心中安寧下來,他知道自己的大漠夢,永遠地因為這個火器而終止了。
黠戛斯人的首領克羅多,看到了火器的威力之後,心裡只有暗自慶幸:作為跟隨前來的部伍,黠戛斯人不會被這樣的火器攻擊。
另外,他心中也有一份竊喜。那就是黠戛斯人的活動地盤,距離大唐很遠很遠。若真的有什麼不和諧的事件發生,黠戛斯人只要躲在自己的地盤內,就不會以身體來品嚐這個駭人的火器。
各有各的心中盤算,但都對火器懼怕是肯定的。
既然如此,當宋通用寬和的神態,用溫和卻充滿威嚴的語氣,說了要草原大漠安寧的話,眾人都是立刻躬身行禮。
接下來,宋通就安排聯軍的兵將們部分入城,部分駐守在城外。各將領、部族領袖們,鎮撫城內外的突厥人。
眾將領,以及突厥的官貴們,此時絕無二心。別的不說,唐軍的火器營,已經進駐了王城內。
於是,連續十幾天,王城內外的聯軍及突厥兵民們,都是一派收拾殘局的熱烈場面。
眾人一起忙碌,局面很快就恢復了安定。
城內外的死屍,按照胡族的風俗送去了大漠深處,藉助野狼群的口腹,做了上天的侍從。
對此,宋通與阿史那博恆、闕特勤商議了數次。他本想立刻推行漢化的禮儀,將死難者埋入地下。
阿史那博恆勉強同意,但一時舊習難改,闕特勤卻還是堅持舊俗。
這不是急需解決的事,出於暫時不必再生枝節的考慮,宋通就答允了闕特勤,按照舊俗舉行了逝者的葬禮。
傷者聚集在傷兵營地的各氈帳內,由各族醫者給予治療、照顧。
按照唐軍的規定,除了醫者及其助手醫工的診治、看護以外,再抽出兵士對傷者的日常給予照料。
王城內的糧食、肉食、酒漿等食物、飲料,由唐軍進行統一管理。按照每人的飲食習慣,進行定量供給。
貴族們為再也不能白白地魚肉百姓而心中叫苦,可是廣大兵民,卻為此歡欣鼓舞。
原本穿得簡陋、吃得簡陋,現在的兵民,既有暖衣穿在身上,又有糧食填飽肚子,不感恩宋通及其率領的唐軍、聯軍,也是不可能的。
接著,宋通再把牲畜給予了分配。這個內容,就以每十人為一小隊,領養不同品類的牲畜,對其進行飼養。
至於飼養的要求,就按照大唐的規定來。比如馬四遊五課、駝四遊六課、牛驢三遊四課、羊三遊四課……
舉例來說,就是母馬到了四歲時,就可以進行配種。第五年開始交付小馬駒。
另外,羊只的蕃息會多一些。每年徵收的羊羔或者用其它物品進行代償的課稅,也明確下來:就按百分之二十來徵收。
城外的土地,交由戍守的兵將們開墾、耕種。糧食遇到困難時,可以向大唐,以各自不等的各類牲畜來交換。
衣著方面,大量推行女人及閒散人等去紡布。這樣,既減少皮裘的單一穿著,又可享受到棉布穿在身上的舒適與潔淨——可以經常清洗。
除此之外,宋通再把大唐的律法,結合胡族的律法、風俗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