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黑幫》在Yahoo電影網站上的評分為B,爛番茄網站新鮮度74%,各大報紙55位專業影評人給出了的綜合評分只有76分。

主管喬納森皺了皺眉頭,電影才上映,評分就這樣低,到了後來肯定會越來越低。

他又看了下各大報紙專業影評人的評論。

“你可以將《美國黑幫》稱之為黑人版的《疤面煞星》或發生在黑人區的《教父》,兩大影帝的對決有一定的新意,但觀賞性卻不高。”——《滾石》

“影片的名字與內容更像是在打擦邊球,從編劇、導演到演員,似乎都不在狀態,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發揮有失水準,兩大影帝只能在少數幾場戲中擦出火花,卻沒辦法挽救整個敗局。”——《好萊塢讀者報》

“聽見一部電影叫做《美國黑幫》是一件很刺激的事,但只要你看過這部電影的內容,就會明白此‘黑’非彼‘黑’。”——《洛杉磯時報》著名影評人羅傑斯評論。

“丹澤爾華盛頓對大毒梟弗蘭克·盧卡斯的演戲十分精彩,讓這部電影顯得很出色,而羅素克勞先生似乎並不能投入到角色中,表演有失水準。”——《綜藝》雜誌評論。

喬納森主管越看眉頭皺得越緊,影評中正面評論不到60%,剩下大都很客觀地指出了電影中存在的問題。

如果這些影評,來自一些小報,他可以不在意,但這些評論大都來自大報,出自著名影評人之手,這種情況不得不讓他重視起來。

在電影圈,影片人是一群很特殊的群體,他們可以把一部熱門電影批評得一無是處,慘淡收場,也可以把一部冷門佳片,徹底捧起來。

可以不重視他們,卻不能忽視他們的作用。

這些影評人可以被公關,但為了保證影評的客觀性和權威性,他們也不會太過偏袒,不根據實際情況在報紙上亂說一氣,因為這樣的影評人不會得到觀眾的信任,也就失去了評論的作用,那麼要不了多久,影評人就會被報社辭退下崗。

這一次很多大報特約影評人對《美國黑幫》的看法不太樂觀,如果這些人是拿了黑錢,胡亂指摘,事後電影票房大賣,電影拿到了很多獎項,這些人的評論也會被拉出來,乖乖接受打臉,這也是影評人內部的競爭。

但如果不是拿了黑錢,而是用客觀中立的態度來點評,那麼電影本身就有問題了。

“怎麼了?”

維恩斯坦走過來問道。

“影評人綜合評分只有76分。”

喬納森主管把影評資料遞給了他。

維恩斯坦接過來掃了一眼,不屑地撇了下嘴,“想用這種手段來打壓我們的票房,真是可笑,我用這種方法的時候李察還沒出生呢。”

“如果不是新世紀的手段?”

喬納森問道。

“你應該對我有信心,我親自監製的電影,質量絕對沒有問題。”

維恩斯坦自信地道,他看了看評論,冷冷一笑,

“這件事交給我了。”

第二天,很多主流媒體出現了《美國黑幫》的積極評論。

有很多著名影評人站出來吹捧這部電影,吹捧兩位主演的演技,認為明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必然會在這兩位之一。

還吹捧這部電影是明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項最有力的追逐者。

吹捧的影評多了,批評的影評變成了少數,一切似乎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只是到了首周票房資料出爐,維恩斯坦不禁大怒,首映三天3851萬美元,首周票房卻只有4771萬美元,剩下四天只收入九百多萬,這樣的跌幅太大了。

“這是為什麼?”

維恩斯坦皺眉看著助理哈特。

“老闆,雖然主流媒體對我們的電影評價很積極,但電影論壇網站的評價很一般,網友對電影評價也很差。”

助理哈特說道。

維恩斯坦皺眉看著電腦螢幕,負面評論確實很多,還有人列舉了電影中存在的問題。

譬如可以美化毒梟弗蘭克·盧卡斯,刻意營造兩大主角黑白對立,刻意營造出一種‘錯的不是個人,而是時代’,同時認為電影在跟風《貓鼠遊戲》《無間行者》等電影,娛樂化大於藝術性,缺乏特色。

還有影迷用調侃對的語氣說,最初去影院看《美國黑幫》,是想看看電影裡到底有沒有打倒李察的片段,結果沒有,也就放心了。

很多影迷說,既然沒有,也就沒有必要再看了。

也有人說,上次的預告片,明顯是在碰瓷李察,這種炒作手段令人不恥。

這條評價的點贊次數超過1.2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