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章 太子變卦(第1/2頁)
章節報錯
觀音婢和李世民談起戰場上兩軍廝殺時,將帥的冷血與殘酷。
李世民右手握拳,在几案上輕輕擊了一下,痛心疾首地道,「由於我自己的過失,等於是自斷羽翼。」
「如今劉弘基被俘,劉文靜、殷開山被免職。竇琮拜右屯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拜左驍衛大將軍,他二人身掌宮禁宿衛,不能輕易呼叫,阿爺身邊不能沒有可信賴之人。剩下裴寂這個參與晉陽起兵的人,一是不懂軍事,二是如今已變得不與我一心。」
「仔細想想,我身邊幾乎沒有可用之人。」
觀音婢聽李世民一番感慨,莞爾笑道,「虧你還是秦王,大唐的尚書令,竟然抱怨沒人可用。」
「晉陽起兵之時,因為我們身在晉陽,所以只能用在晉陽之人。如今你身在長安,要平定天下,就要用全天下可用之人。」
「舅氏竇家人才濟濟,另外兵部尚書屈突通、左領軍大將軍龐玉都是久經戰陣之人,只要世民阿兄用人得當,你用誰,誰就和你一心。」
李世民聽觀音婢之言呵呵笑道,「看來還是我格局太小,眼界不夠開闊,竟然比不上阿婢妹妹。乾脆這領兵元帥,還是由阿婢來做算了。」
觀音婢笑道,「有大兄在,連你都沒有做元帥的機會,阿婢一介女流,哪裡有資格領兵?」
她接著正容提醒李世民,「世民阿兄不要聽到有人可用,又來了底氣,你一定要記住,只要大兄有心出戰,你千萬不能與他爭。」
李世民將雙手抱拳,在額前向觀音婢拱了拱手,調笑道,「在下謹遵王妃娘娘教誨。」
李世民和觀音婢經過一番商議,初步定下了禮讓李建成領兵征討薛仁杲的想法,並決定不與他爭這個領兵的元帥。
隔了一日,李淵召集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右僕射裴寂、納言竇抗、內史令蕭瑀、兵部尚書屈突通等人,商議征討薛仁杲之事。
談及此次領兵元帥的人選,李建成好像已對領兵出征不太熱心,他向李淵建議,「兒臣對兵法、戰陣沒有二弟擅長,起事之前,二弟曾跟隨陛下剿滅盜匪、北擊突厥,起事後又帶兵收附「三輔」豪傑,對用兵之事甚是嫻熟,還是由二弟擔任元帥最為合適。」
李世民心中奇怪,為何大兄前日還對領兵之事躍躍欲試,今日竟改變了主意?他心中思忖,定是太子府的幕僚給他分析了利弊,打消了他領兵的念頭。
原來,前日李建成回到東宮以後,向太子中書舍人王珪、太子左衛驃騎將軍韋挺,講了自己的打算。
王珪對李建成的想法極力反對,他對李建成道,「太子的職責是奉事宗廟祭祀、社稷大祭,輔助聖上管理朝廷政務,關注聖上的生活起居,怎能輕易離京去領兵打仗?」
「聖上離京,如讓太子跟隨,太子殿下就是護軍;如不讓太子跟隨,太子殿下就是監國。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殿下怎能違背?」
李建成無奈地嘆道,「非是我爭著要當這個領兵元帥,而是憂慮將來。」
王珪問道,「太子殿下為將來何事憂慮?」
李建成道,「如今天下未定,二弟定會領兵東征西討,功勞會日漸增加。而我整日呆在京師,寸功未建,如何當得這太子之位?」
王珪不以為然地道,「太子之位豈是看功績來冊立的?由誰做太子看的是尊卑。聖上稱帝之後,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再親自東征西討,難道就會將尊位讓於功高之人?」
「太子殿下如若領兵出征,只會有害無益。」
「如今,在國家之中,除了聖上,太子殿下的地位是最尊崇的了。勝了無功,聖上拿什麼來封賞殿下呢?敗了則顯得自己無能,給自己留下汙點,為有心之人詆譭太子殿下提供口實。」
李建成也深覺王珪說得有理,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仍有一種危機之感,可是卻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只有王珪所說是最好的對策。
就是因為有了王珪的勸說,李建成在內朝之時才建議由李世民領兵為帥。
李淵聽過李建成的建議,又轉過來徵求李世民的意見。
李世民沒想到李建成突然之間改了主意,他迅速在心中籌思如何給予父親答覆。
他理了理思緒對李淵道,「兒臣年紀尚輕,做事容易急躁,有時慮事不夠周全。我覺得最好還是由大兄領兵為帥,兒臣會盡全力予以輔佐。」
李建成和李世民各自發表完自己的意見,李淵心中暗想,為何兩個兒子的心如小孩子的臉一般?說變就變。
上次議事,看他們兩人的神情,還都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樣子,今日卻都主動讓賢。李淵料定,肯定是兩人回去聽了別人的建議,權衡利弊之後改變了想法。
李淵又徵求裴寂、蕭瑀和屈突通的意見。
蕭瑀認為,「由秦王領兵為帥最為合適。自古只有君王御駕親征,沒有太子代父出征的規矩。如若不是御駕親征,君王則將兵權授予可信賴之人,讓其領兵為帥。」
「太子有守護江山社稷之責,秦王久經戰陣,因此以秦王為帥最為合適。」
裴寂見李建成不願領兵,除了李世民擔任元帥,沒有其它選擇,他也同意蕭瑀的說法。
竇抗和屈突通都曾是帶兵之人,知道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懂軍事,他們自然更鐘意於李世民。
李淵見眾人一致同意由李世民為帥,就欣然採納眾人的意見,當眾定下由李世民擔任此次征討薛仁杲的元帥。他問李世民還有什麼想法。
李世民道,「以前每次大戰都有父兄坐鎮,此次西征動用十萬大軍,讓兒臣一人指揮,實在有些力不從心,還望陛下能派得力之人予以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