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章 幽蘭古曲(第1/2頁)
章節報錯
觀音婢傾聽著李世民的腳步聲越來越遠,知道他已去了陰月娥所住的後院。
想一想自己的世民阿兄正抱著別的女子親熱,觀音婢的心中愛恨交織,百感交集。
夜深人靜,觀音婢輾轉難眠,她又不得不找些能寬慰自己的理由。
觀音婢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我做錯了嗎?
她將自己所知道的世族顯貴之家,都想了一個遍,哪一家都是納有妾室,竟然無一例外。
觀音婢在心中安撫自己,既然別人都能夠接受,自己也只有慢慢學著去適應,學著去忍耐。
觀音婢鬱鬱寡歡,李世民卻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剛剛高墌兵敗不久,他就掉進觀音婢為他營造的美人窩裡。
但是,李世民卻沒有從此沉迷於這溫柔鄉中,從而墜去青雲之志。
第二日早晨,李世民仍如往常一般,早早起來,先去練了一陣武功。
晨練之後,他徑直來到承慶殿去見觀音婢。
觀音婢一夜難成眠,到了清晨才慢慢睡去,恍惚之中她感覺一隻大手將她摟在懷裡。她迷迷糊糊睜開雙眼,見是李世民坐在身側,一雙俊目柔情似水,看著觀音婢。
觀音婢將螓首靠在李世民的懷中,兩人相擁無言,已明白彼此心中,此時想說些什麼。
八月西秦皇帝薛舉突發疾病去世,其子薛仁杲繼皇帝位。
李淵見此時是掃滅西秦的良機,與眾臣商議征討薛仁杲之事。他準備派十萬大軍西出隴西,一舉將薛仁杲剿滅。
十萬大軍,對於剛剛立國的唐朝來說,基本上是舉其半國之力,由誰領兵出戰一時讓李淵躊躇難定。
在此亂世,如此眾多的軍隊,兵權絕不能輕易授與他人,李淵心中的元帥人選,只有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但是李建成作為太子,是國家的儲君,是將來奉事宗廟祭祀,承繼江山社稷之人,不便於領兵出征。
而二子秦王李世民剛敗於薛舉一個月,是薛舉的手下敗將,現在讓他領兵去征討薛舉的兒子薛仁杲,勢必會影響到全軍上下計程車氣。
從李建成和李世民來說,兩人都想領兵出征。
晉陽起兵時,李建成未參與謀劃,不算是晉陽起兵的元勳。從晉陽發兵南下,到西渡黃河,一路上基本上沒有戰事。西進關中之後,李建成鎮守永豐糧倉,長安周邊多是李世民領兵收附。
李建成居於太子之位,總覺得沒有傲人的功績作為穩固自己地位的基礎。他想趁這次征討薛仁杲建立功績,有了引以為豪的功績作為支撐,他這個太子就會讓臣下們更信服一些。
所以李建成對領兵征討薛仁杲是躍躍欲試。
李世民想領兵征討薛仁杲的心情並不比李建成弱。
對於上個月的高墌兵敗,李世民一直耿耿於懷,他想利用這次機會報一箭之仇,重新找回自信,向滿朝文武大臣證明自己的能力。
內朝散去,李世民從兩儀殿轉回承慶殿。
在快要走到承慶門廊橋之時,他聽到從院中傳來清麗委婉的琴音。
李世民踏上廊橋,止住腳步,扶欄北望,靜靜諦聽,這正是他以前經常彈奏的古琴《幽蘭曲》。
琴音嫋嫋,婉轉低迴,清幽之中,伴隨著跌宕與起伏,恰似人生中坎坷的追求與進取。
片刻之前,李世民心中仍放不下高墌兵敗的恥辱,經這琴聲漫過心田,已洗去心中的執著與衝動,迴歸到平靜與安寧。
看著橋下的清清渠水緩緩北流,李世民突然意識到,自晉陽起兵以來,他再也沒有彈過古琴,再也不曾靜下心來看書。整日沉浸於擾擾攘攘的喧囂人聲之中,整個人已被浮躁和輕率所籠罩。
李世民靜靜佇立,正被琴聲牽著思緒,那琴聲已到曲終盡處,幾聲清音奏罷,悠悠止住琴絃,院中歸於寧靜。但那餘音似未飄散,如空谷之中清雅素潔的幽蘭,散發出淡淡幽香,留給人一個靜謐悠遠的意境。
李世民輕輕舉步,跨過廊橋,緩步走進承慶門,環視院中,見院中宦者、宮人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一個個來去從容,不緩不急。
他驀然發現,在這個院裡,自己才是一個過客。回到宮中這些天來,他來去匆匆,竟從來沒有注意過這些宦者、宮人,從沒仔細看過這院中的景緻。
李世民緩緩穿過甬路,走向承慶殿,路上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會停下腳步,閃在一旁向他恭恭敬敬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