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她們在宮中給予觀音婢很大的幫助,在奪嫡之爭中也是出了力的人,但又不便於進行封賞。

觀音婢便和李世民商量為她們謀一個好的去處。

隋唐之時,世人看重門第,觀音婢向李世民討了個人情,賜覃蘭、紫芙、青雁、侍琴、晴虹、秋縭、新竹、展畫八人為「李」姓,以宗室女身份嫁與官宦之家子弟為嫡妻。

當年在承慶殿、弘義宮之時,觀音婢精心服侍李淵,巧妙向李淵進言,為李世民贏取李淵的信任,從而化解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個別嬪妃進獻的讒言;與嬪妃們拉近關係,彌合李世民與嬪妃們不交往產生的隔閡;在宮中營造關係網、訊息網;所有這些對李世民取得大位,產生無法估量的作用。

李世民登基之後,仍然對觀音婢非常依賴,有許多朝堂上的事都徵求觀音婢的意見,觀音婢專心處理宮中事務,對於政事儘量不參與自己的意見。

有一次,李世民要和觀音婢商議對大臣的賞罰之事,觀音婢推辭道,「牝雞之晨,唯家之索」,母雞打鳴,已失了自己的本分,阿婢一介女流,以後不再過問政事。」

李世民堅持讓觀音婢說一下自己的想法,觀音婢卻始終不說。

李世民認為,「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民眾作亂,是因為賦繁役重,官吏貪求,庶民百姓生活無著,食不裹腹。」

於是,李世民登基以後,在全國推行節省費用,輕徭薄賦,選用廉吏,慎用重刑。大亂之後,扶助農桑,讓百姓安居樂業;謹慎用兵,減輕兵役、徭役,讓百姓休養生息。

自開啟貞觀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旅之人宿於荒野之中也不怕受到搶劫。

在李世民的善治之下,民力漸復,宇內昇平,但突厥之患未解,突厥人每年都數十次侵犯大唐邊境。

大臣們反覆李世民進諫,建議大舉征討突厥,李世民都以時機未到予以拒絕。

直到貞觀三年八月,代州都督張公謹向李世民進言,奏陳可以根除突厥之患的六條理由。

李世民召眾臣商議後,認為張公謹所奏可行,於是定下了征討突厥的計劃。

貞觀三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發兵征討突厥。

又任命幷州都督李世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合在一起兵力超過十多萬人,全部接受李靖節度,分道出擊突厥。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驍騎三千,自馬邑進屯惡陽嶺,夜襲定襄,大破突厥。

突厥頡利可汗沒有意料到李靖率軍突襲,率其部眾逃到磧口。

李世勣出雲中,與突厥戰於白道,也取得大勝。

二月,頡利兵敗之後,逃竄於鐵山,部眾尚有數萬人。他派人靚見李世民,向李世民謝罪,請求舉國歸附大唐,頡利自己願意入朝為官。

李世民派鴻臚卿唐儉,前去慰撫頡利,又詔李靖率兵迎接頡利。

頡利表面上說要歸順,實際上他心中另有打算,他想等到夏天來臨,草青馬肥之時,逃入漠北。

李靖領兵,在白道與李世勣匯合。

李靖與李世勣商量,「頡利雖大敗,但其部下甚眾,如若讓他越過磧口以北,道路險阻,路途遙遠,再想追擊他就難了。如今主上派使者去見頡利,頡利肯定會放鬆防備。假如我們選精騎一萬,帶二十日的糧草前去襲擊頡利,定可不戰而將其生擒。」

李靖、李世勣將他們的謀劃告訴張公謹,張公謹問,「主上的詔書已允許頡利投降,使者在他那兒,為何還要攻擊頡利?」

李靖答道,「當年韓信破齊用的就是此計。只要能滅突厥何須顧及唐儉?」

於是三人商定,趁夜整軍出發,李靖在前,李世勣在後,率軍越過陰山。

李靖派蘇定方率二百騎為前鋒,乘霧而行,離頡利駐地七里遠時,被突厥人發現。

當時頡利見李世民派使者前來,正自鳴得意,以為妙計得逞。發現唐軍來襲,頡利乘千里馬逃走。李靖率軍到時,突厥軍隊當即潰敗。

李靖率軍斬首萬餘級,俘突厥男女十餘萬,獲雜畜數十萬,殺隋義成公主,俘獲頡利的兒子疊羅施。唐儉安然無恙,得以脫身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