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八章 不了了之(第1/2頁)
章節報錯
封德彝對李淵說,他有一個想法,可以用來決定太子的廢立。
李淵長期以來,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意難以取捨,一直為太子廢立的事而苦惱,他如今是病急亂投醫,便讓封德彝說來讓他聽一下。
封德彝見李淵有興趣,便向李淵詳細說了自己的想法。
李淵聽了之後,良久沒有說話,最後喟然嘆道,「難道就沒有兩全其美之策嗎?」
封德彝道,「太子之位只有一個,陛下也只能二取其一,即使陛下封兩個太子,讓宇內一分為二,也難保證陛下萬年之後,兩者相安無事。」
李淵萬般無奈,只好點頭道,「大唐江山來之不易,一切當從穩固江山社稷考慮。」
第二日,李淵決定不對太子李建成進行處罰,將他教訓了一頓之後,仍讓李建成回長安居守。
七月底,李世民平定楊文幹叛亂之後返回仁智宮,與李淵一起離開仁智宮,還駕長安。
李世民知道李淵已打消廢去李建成的想法,他也沒有和李淵再提改立太子之事。
回到長安,李淵召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斥責三人兄弟不睦,不懂得兄友弟恭的道理。
李淵將李建成、李世民各打五十大板,訓斥李建成心胸不夠寬廣,不能仁厚對待手足兄弟;訓斥李世民居功自傲,對長兄不夠尊敬。
最後,以規諫太子、秦王不力為由,流放太子中允王珪、太子府左衛率韋挺、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於巂州。
天下初定,李淵顧忌楊文幹叛亂之事引起朝野動盪,對此事也不再進行追查,對其他人一概不予追究。
處置太子指使楊文幹叛亂之事,就這樣不了了之,糊糊塗塗收場。
李世民回到弘義宮,觀音婢率領兒女和妾室們到垂拱前殿迎接。
與家人見面之後,李世民、觀音婢一起回花園,去到青廬。
李淵對楊文幹叛亂之事諱莫如深,李建成也不想張揚此事。
所以,在李淵返駕長安之前,京師很少有人聽說此事。
觀音婢也只是聽說李淵曾將李建成召到了仁智宮,至於說發生了何事,觀音婢也不知道準確的訊息。
在回青廬的路上,觀音婢悄聲問李世民,「世民阿兄臨走時說,可能有大事發生,為何到如今沒有一點聲息?」
李世民見觀音婢關心這些天的事,便對她道,「我們先不回青廬,就在園子裡走走吧,我們邊走邊說。」
兩人沿著卵石鋪設的小徑,並肩在園子緩緩走著,李世民輕聲向觀音婢介紹事情的整個經過。
觀音婢聽李世民說完,並沒有為李世民的計劃未實現感到惋惜,而是非常同情李淵當下的處境。
觀音婢雖是李淵的兒婦,多年來跟著李世民服侍李淵,與李淵的感情卻情同父女,她如今不禁心疼起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來。
她勸慰李世民道,「世民阿兄應該體諒阿爺,阿爺也不容易,換作是你,你會怎麼做?你忍心你的任何一個兒子受到傷害嗎?」
李世民聽了觀音婢的話,心中也在掂量,李承乾、李寬、李恪、李泰,還有陰月娥、楊婧剛剛生下的李佑、李愔,他願意捨棄任何一個嗎?
做任何事都要將心比心,站在了別人的角度,本來想不通的事情,輕易就能找到答案。
李世民拿自己來與李淵進行比較,才更加感覺到李淵真的很難。
李世民和觀音婢邊說邊走,最後來到合心亭前。
觀音婢見這裡很僻靜,四周也沒有人經過,對李世民道,「我們坐下來說吧。」
李世民默默地跟著觀音婢,來到合心亭,面朝著園中的湖水坐下。
湖水清澈,光潔如鏡。
觀音婢想起長孫將軍府的澄心湖,對李世民道,「永興裡花園裡的湖叫「澄心湖」,我們就叫這個湖為「淨心湖」吧。但願它能洗去我們心中的塵埃。」
李世民感慨,「一踏入紅塵之中,誰的心還能幹淨得不沾一絲塵埃?我也想看破紅塵,不想被「生前事,身後名」所左右,奈何放不下這份執著。」
觀音婢知道,濟世安民是李世民多年來的追求,他不可能輕言放棄,觀音婢提醒李世民道,「世民阿兄不要忘了始終心存大義,這樣才會無愧於心。」
李世民看著觀音婢點頭,「這一點,我會始終牢記。」
觀音婢與李世民相對而坐,她拉起李世民的大手,放在自己綿綿的掌中,深情地看著李世民的眼睛,動情地道,「世民阿兄難道沒有發現阿爺很苦惱嗎?他肯定也深陷於痛苦和掙扎之中。」
李世民重重地點了點頭,「這個我早就知道,所以我們要給阿爺更多的時間,讓他在痛苦最小的情況下,做出決定,做出選擇。如若違揹他的意願,我便是不孝。我不能絕了兄弟之義,再背上不孝的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