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七章 骨肉親情(第1/2頁)
章節報錯
隋朝末年,設州為郡,長官為郡守。
唐初之時,廢郡為州,長官為刺史。
邊要之地的州設總管,總管兼任刺史,統領軍政大權。
但總管的設定也較混亂,有大州總管,可以統領數州、十幾州的軍事,如幷州、幽州、秦州、江州、雍州等。
李元吉任幷州總管,雖未赴任,卻名義上統領山西數州的兵馬。
竇軌任秦州總管,統領隴西數州兵馬。
李藝原名羅藝,被李淵賜姓為李,任幽州總管,統領河北數州兵馬。
李世民則是大權在握,任太尉、尚書令、天策上將、統領十二衛大將軍,雍州總管、江州總管。
雍州總管、江州總管,是唐初最重要的兩個總管。
雍州總管統領關中全部兵馬,京師長安所有州的兵馬歸李世民統領。
江州總管則是統領江南的兵馬,李世民雖然不在江南,但是江南的李孝恭、李靖卻要聽從李世民調遣。
而楊文幹所在的慶州,地處關中通往甘、隴的要地,也設定了總管一職。
但楊文幹這個總管,卻只能統慶州一州之兵,與李世民、李元吉、李藝、竇軌所任的總管不可同日而語。
李建成想用慶州的兵馬,突襲宜州仁智宮的皇家十二衛的禁衛軍,實屬有些異想天開,但困獸猶鬥,這也是李建成沒有辦法的辦法。
爾硃升、橋公山押送著重灌騎兵鎧甲往慶州送,走在路上兩人就在合計,李建成這樣做的勝算有多大,如果失敗這可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爾硃升、橋公山跟隨李建成這麼多年,能得到李建成的信任,沒有一點腦子,根本走不到今天這一步。
他們都是人精,怎會分不出利害輕重?混個四品、五品的官不容易,他們也有妻子兒女,也攢下了一副不大不小的家業。
雖說是事成以後,可以跟著李建成一步登天,但是失敗了,自己身死事小,還要連累妻兒老小,一世的經營都將化為烏有。
爾硃升、橋公山仔細權衡,覺得楊文幹突襲仁智宮,成功的機率太小,便生出了賣主保身的想法。
兩個人從長安出來,走到離長安、慶州都是二百多里的豳州,便決定要告發李建成指使楊文幹謀反的意圖。
爾硃升、橋公山為求自保,告發李建成的舉動,不但壞了李建成的大事,而且壞了李世民的大事。
六月二十四日,李淵接到爾硃升、橋公山的舉報,不禁大怒,自己的兒子,當今皇太子竟然要謀反,李淵豈能不惱?
他即刻發手詔,假託有它事,讓李建成前往仁智宮見他。
李建成做賊心虛,知道指使楊文幹突襲仁智宮的事情敗露,心中恐懼萬分,不敢前往仁智宮。
於是他召來太子舍人徐師謨、詹事主簿趙弘智,商議如何應對。
此時,韋挺為太子府正四品左衛率。
王珪為東宮左春坊正五品的太子中允,掌管東宮禮儀。
魏徵為東宮司經局正五品的太子洗馬,掌管經籍,侍奉文章。
李建成指使楊文幹突襲仁智宮之事,因為太過機密,韋挺、王珪、魏徵三人並不知情,所以接到李淵手詔之後,李建成也沒找他們三人商議。
李建成喊來徐師謨、趙弘智,問他們該怎麼辦。
徐師謨建議李建成,佔據長安起兵舉事。
趙弘智則極力反對起兵舉事,他對李建成道,「長安守軍將領多為秦王屬下,太子殿下如若舉事,守城將領們恐難聽殿下的號令。」
「如今楊文幹尚未出兵,太子殿下只是有謀反的嫌疑,或許能求得主上諒解。一旦宣佈舉兵,將坐實太子殿下謀反之罪,後果將無法挽回。」
李建成也覺得舉兵起事並非可行之策,於是問趙弘智,「卿以為該如何應對。」
趙弘智向李建成建議,「太子殿下應該除去太子冕服、儀仗,不帶隨從,到仁智宮向主上請罪。主上可能會念及父子之情,對殿下從輕處罰。」
李建成無奈,只得按趙弘智的建議,當日便出發到仁智宮向李淵請罪。
李建成帶著隨從、護衛到達離仁智宮六十里的毛鴻賓堡時,將隨從、護衛留在那裡,只帶了十多人騎馬趕往仁智宮。
見到李淵,李建成以頭搶地,磕頭認罪,因用力過猛,頭撞在地上,幾乎昏死過去。
李淵將李建成訓斥了一頓,仍氣恨難消,把他拘禁於帳篷之中,派人看守著,只讓僕從拿些粗糲的麥飯給李建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