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三章 唐王稱帝(第1/2頁)
章節報錯
獨孤夫人再次說起,年前李世民送信請蕭瑀回長安之事。
她笑著對觀音婢道,「當時我們也是擺家宴接待二郎,剛放下筷子,你姑父就給你父親寫信,說他即刻就回長安,寫好之後派快馬送給你父親。」
觀音婢笑道,「看姑父慢條斯理的,看不出還是一個急脾氣。」
獨孤夫人道,「別看你姑父慢悠悠的,遇到大事比誰都急。那日,他前腳讓快馬去送信,後腳就讓我收拾行囊,跟他一起回長安。當日就將河池郡的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了二郎。」
觀音婢笑著看了看蕭瑀,對獨孤夫人道,「這說明姑父,辦事利索,處事果斷。」
蕭瑀則悠悠說道,「關鍵時刻,該急時就得急,不急就會誤了大事。」
觀音婢點頭道,「就是,當時阿爺剛攻下長安,有許多政務都要處理,可是跟著他起兵的,都是州郡的官吏,根本沒人懂得處理國家大事,最需要的就是姑父這樣滿腹才學的人。」
獨孤夫人囑咐李世民,「二郎,你與姑父同朝為官,以後要多勸勸他,別讓你姑父犯那任性、急躁的脾氣。」
李世民笑道,「我看姑父的急性子反而是好事,父親做事總是不急,正好讓姑父在後而催著他。」
蕭瑀點頭,「還是二郎瞭解他父親,叔德辦事就是想得太多,下決心太慢。但是他與姊夫不同,我說話再難聽,叔德都不會與我計較,他知道我是為他好。」
宴罷結束,李世民、觀音婢告別蕭瑀、獨孤夫人回到唐王府。
回府的路上,觀音婢一直不怎麼說話,
車中只有李世民、觀音婢二人,李世民將觀音婢攬入懷中,讓她靠在自己肩上,柔聲問她,「阿婢在想何事?」
觀音婢輕聲嘆道,「我還是在想,我們沒在真正認識阿爺。蕭瑀姑父和阿爺是至交,他這麼挑剔一個人,卻對阿爺推崇備至。而阿爺,卻容得下蕭瑀姑父這樣的人,可見阿爺肚量有多大。」
李世民握著觀音婢綿綿的手,也限入了沉思,經觀音婢幾次提醒,他也逐漸發現,在父親李淵為人灑脫,待人寬容的外表下,卻蘊藏著高深難測的智慧。
他善於隱藏、善於等待、善於觀察、善於忍耐,又能夠恰到好處地於關鍵時刻,作出正確決斷。他總是能夠讓人忽視他的力量、忽視他的存在,從而使自己免於受到傷害。
李世民覺得,他需要重新認識父親,需要從父親身上吸取經驗和智慧。
此時已是四月底,第二日竇抗果然託竇軌為媒人,上門為竇誕提親。
李淵允下婚事,接下來走「三書六禮」的儀程,為竇誕、襄陽縣主操辦婚事。
楊廣被殺後,文武官員便開始勸說李淵自立為帝。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朝代更迭頻繁,權臣篡奪前朝江山已是屢見不鮮,但是篡位者明明是對皇位垂涎三尺,卻怕在史書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筆,便發明了「禪位」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美其名曰:是效仿堯舜禪讓之禮。
禪位的慣常做法是,先是讓前朝的傀儡皇帝釋出禪位詔書,然後由群臣上書勸進新朝皇帝登基,新朝皇帝謙讓再三,才裝出眾望所歸,自己無可奈何,不得不接下重擔的樣子,最後答應接受禪位。
新朝皇帝和文武眾臣,都知道這是欺人之舉,那麼歷朝歷代為何還樂此不疲呢?
從新朝皇帝來說,希望透過禪讓彰顯自己仁義之名,向世人宣示自己獲得江山社稷的正統性。
從文武官員來說,先朝的世族顯貴希望透過禪讓,再三向新朝皇帝表露忠心,平穩過渡到新的朝代,使自己的家族利益在朝代更迭中免受損失。
從中可以看出,那些世族顯貴的所謂忠心,全都是欺人之談,只不過是牆頭草隨風倒而已。
李淵也是人,自然不能免俗,在和親近之人商議之後,明知禪位是掩耳盜鈴,也不得不效仿前人依先例而行。
得到楊廣被殺的訊息沒有幾日,隋少帝楊侑即下詔,要禪位於大丞相李淵,他在詔書中勸說文武官員「庶官群后,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號」,讓文武官員改事唐朝,並在最後說道「敕有司,凡是表奏,皆不得以聞」,對有司說,以後再有奏章,就不要讓他看了。
見到隋少帝楊侑的詔書,文武官員便開始勸進李淵稱帝。
以裴寂為首的文武官員二千多人上奏疏,勸唐王李淵登基為帝。
李淵堅決不答應,將文武官員的奏疏全部退回。
見李淵不答應稱帝,文武官員便紛紛辭去隋朝的官職,裴寂等人去覲見李淵。
裴寂對李淵道,「臣等是唐國的將佐,受命於唐國,陛下不為唐國皇帝,讓臣等怎麼辦?還望陛下三思,讓臣等有個容身之地。」
李淵笑著對裴寂道,「裴公何必苦苦相逼?讓孤好好考慮一下再說。」仍然沒有答應裴寂等人的勸進。
裴寂等人又奉上從民間蒐集上來,預示李淵是天命所歸、李家將承江山社稷的民謠,向李淵證明他稱帝是天命所歸,民心所向。
李淵見眾臣再三勸進,說道,「我也並非只是為了推讓而推讓,是怕你們當著孤的面說好聽的,退下去之後又另說一套,如果卿等真的認為孤當皇帝,有利於天下黎民百姓,那麼孤也沒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