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不聽從李世民的勸阻,堅持要撤軍返回太原。

撤軍命令已下,李建成屬下左軍將士,多由太原府兵組成,一個個歸心似箭,即刻開拔起程。

李世民決心勸說李淵回心轉意,他嚴令屬下右軍原地不動,等候他最後的命令。

此時雨勢正急,看到左軍開拔,李世民心急如焚,他急忙到中軍大帳再去勸說父親李淵。

然而天色已晚,李淵已經就寢,守衛軍士不讓李世民進入帳中。

李世民無奈,跪於帳前失聲痛哭。

風雨交加,哭聲嗚咽。

雨水和著淚水順著李世民的臉頰流淌。

想到撤軍之後,滅隋大業恐將無法實現,李世民悲從中來,號哭之聲越發悽慘悲切。

李淵在帳中聽到李世民號哭之聲心中有些惱怒,他將李世民召入帳內,責問李世民,「男兒有淚不輕彈,你在軍中卻作此婦人之態,成何體統?」

李世民理了理被雨水淋溼的頭髮,昂然回道,「我只所以如此悲痛,是覺得我們父子死期近矣。」

李淵以掌怒擊几案,斥道,「胡鬧。」

此時,帳內只有李淵、李世民父子兩人,李世民也不再顧忌,如再退讓,必將釀成大錯。他毫無怯意,向李淵發問,「這數萬大軍回師之後,阿爺將如何安置?如無戰事,每月要消耗多少軍糧?」

李淵尚未想過此事,見李世民發問沉吟不語。

李世民向李淵分析,「如若劉武周不進犯太原,數萬大軍仍需日日耗費軍糧,日久則無以為繼,阿爺將不得不將他們遣散。但遣散之後,再想召集收攏將非易事。到時候南有朝廷派兵征剿,北有突厥、劉武周強敵來攻,則是我們父子的死期到了。」

李淵聽後瞿然而醒,慌忙道,「如今大軍已經開拔,該怎麼辦?」

李世民回道,「右軍尚未起營,左軍剛走,估計不會太遠,我去將他們追回來。」

李淵此時才臉上露出笑容,對李世民道,「我等的成敗如今繫於你一身,只有按你說的去做了。」

得到李淵的首肯,李世民連忙出帳,安排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嚴加節制右軍,自己則和段志玄連夜去追回出發的左軍。

七月二十八日,沈叔安等人從太原郡返回,運來了軍糧。

八月初一,秋雨停止,天氣轉晴。

八月初二,李淵命涼曬鎧甲、軍械、行裝。李世民和段志玄再次乘夜親自到霍邑探查,宋老生蜷縮城中不出,大路、山路都未設防。李世民慶幸宋老生不會用兵,為李淵的軍隊攻打霍邑留下了可乘之機。

八月初三凌晨,李淵率全軍一早開拔。

走到路上,李淵仍在擔憂,深恐宋老生據城堅守,不肯出城作戰。

李世民笑著讓李淵放心,「宋老生有勇無謀,我們只要按擬定的計策行事,他定會出城迎戰。」

午時未到,大軍行至河彎谷口之處,李淵命部屬舍卻大路,改走山路,在密林遮蔽之下,向東南而行,趕往霍邑縣城東門。

下午未時,李淵率數百輕騎先至霍邑城東,離城五六里處停下,等待後續部隊。

在等待後軍之時,李世民、李建成各率數十騎,從城東巡視到城西南,並在城南各處指指點點,似是商議如何在城南紮營。

霍邑城內,宋老生已得知李淵率軍到來的訊息,他沒料到李淵來得這麼神速,而且是未到北門,直接來到東門,看樣子還要在城南紮營,有從北、東、南三面合圍霍邑之勢。

霍邑城西面臨汾水,秋雨連續下了半個月,如今水勢正急,假如李淵的軍隊在城南紮營,將截斷霍邑通往河東的唯一道路,霍邑就成了一座死城。

宋老生是從四品的武牙郎將,出身寒微,這幾年以討捕小股盜賊累積軍功,得以升遷,以前從未經歷過大的戰陣,對兵法謀略一竅不通,是一介有勇無謀的武夫。

如今宋老生在城上看到,李淵的軍隊正源源不斷地趕到東門,先頭部隊在城南檢視地形,準備紮營斷他後路,他心中焦急萬分,急令城中軍隊集結,從東、南兩門領兵出城,城中守軍幾乎傾巢而出,在城東擺下軍陣,和李淵的軍隊形成對峙。

李淵命步兵居中,李世民領右軍騎兵在南,李建成領左軍騎兵在北。

李世民準備截斷,霍邑守軍撤向南門的退路;李建成準備截斷,霍邑守軍撤向東門的退路。

李淵、李世民和李建成提前已有考慮,如果宋老生背靠縣城而戰,離城太近,他們的計策就不好施行。所以要誘使宋老生率軍遠離城池。

宋老生率軍出城之時,李淵命軍隊慢慢後退,做出膽怯之狀。

宋老生見「義軍」後撤,以為對方害怕自己,命軍隊前壓,離城一里多地之後才擺下軍陣。

霍邑守軍立足未穩,李世民率騎兵從南面殺出,攻擊守軍南面側翼和西邊側背。同時截斷守軍撤往南門的退路。

李建成率騎兵從北面殺出,向西直取霍邑城東門,同時攻擊守軍北面側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