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李淵起事的文武官員們,對今後如何行事意見不一。

李淵問李世民有何打算,李世民答道,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西進關中。

李淵知道李世民素來就有主見,就饒有興趣地問李世民,「二郎,說說你的理由。」

李世民坐直身子,面向李淵說道,「世民以為,快速西進關中,當有四利。」

李淵問,「是哪四利?」

李世民對道,「一利是,可佔據永豐倉,既可斷絕長安的糧食供給,又可不再愁兵馬之食。」

「二利是,朝廷眾臣在關中多有親屬與產業,佔據關中可收朝廷眾臣之心,為我所用。外任的官員,心繫關中產業和親屬,必會傳檄而降。」

「三利是,如今長安軍力守備不足,無需血戰即可破城。」

「四利是,關中各路豪傑剛起,尚無力與我軍抗衡。」

「時機稍縱即逝,如不早日進軍關中,隨著世易時移,此四利恐將不再,我等只能望關興嘆,悔之晚矣。」

李淵認真聽李世民講述「四利」,邊聽邊微微頷首,待李世民說完,微笑說道,「二郎所說四利著實誘人,只是前有宋老生、屈突通重兵阻路,我等如何能迅速進入關中?」

李世民與觀音婢經過慎重考慮,如今已是成竹在胸,朗聲對道,「宋老生、屈突通孤軍深入,守城尚且勉強,根本不敢離城迎戰,所以不足為懼。我等只要用好兩策,大軍到處定會所向披靡,守城軍民望風而降。」

李淵接著問道,「用好哪兩策?」

李世民道,「樹德立威。」

「樹德,撫老濟貧,寬待士人,為仁義之師揚名,必致士庶百姓從者如流;」

「立威,攻滅頑敵,斬殺不降,為威武之師壯勢,必致所經州郡望風而靡。」

「大軍南下,於西河即可樹德;宋老生如若不降,霍邑則是我等立威之時。」

「具體如何行事,世民已擬好方略。」

說著,李世民站起,走到李淵跟關,奉上草擬的西進關中方略,然後退回原處坐好。

李淵展開手摺,仔細觀看,邊看邊不住點頭,看過之後讚道,「二郎考慮得很周全,深諳用兵之道。明日大殿議事,還望你能夠說服主張固守山西的官員。」

李世民乾脆答道,「世民定會曉以利害,以理服人。」

事情說完,李世民正要起身告退,李淵笑著問李世民,「這方略是否也有阿婢的功勞?為何你對她隻字未提?」

李世民答道,「不是世民想隱瞞阿婢的功勞,是阿婢自己不讓說。」

李淵好奇地注視著李世民,問道,「阿婢為何不讓說?」

李世民微笑著道,「阿婢說,男子總是讓女子出謀劃策,傳出去會讓人笑話。」

李淵卻不依道,「阿婢豈是平常女子?她的見解又有幾個男子能比得過?以後遇到商議這種大事,你和阿婢一起來見我。」

李世民沒有答話,只是微笑點頭。

李淵接著感慨,「這宮中不比官署,規矩太多,有諸多不便,沒事的時候,你帶著阿婢多來看我。」

李世民聽了應諾道,「世民記下了。」

說完,李世民起身向李淵施禮後,離開東門側殿。

第二日,李淵在晉陽宮正殿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入關之計。

以裴寂、唐儉、姜寶誼為首的官員主張首先經營好山西,南拒朝廷軍隊,北防劉武周,待掃平山西全境,再尋機入關,以防根基不穩,腹背受敵。

以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為主的官員主張,應以最快的速度南下,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西進入關,理由與李世民相同。

為說服裴寂等人,李世民詳細陳述快速入關的「四利」,和實施方略,裴寂等人勉強同意先發兵南下,迎擊宋老生和屈突通所率朝廷軍隊,視戰況再決定何時入關。

李淵見世子李建成沒有發表意見,便問他如何考慮。

李建成表態支援李世民的主張。

李淵見兩個兒子都認為以快速入關為宜,便決定採用李世民提出的入關方案,遇到未曾預料的情況再作調整。

七月初四,李淵任命李元吉為太原太守,留守晉陽宮,一切後方事務都委託他處理。任命溫大有為太原令輔佐李元吉。

七月初五,李淵在軍營門前誓師,統帥甲士三萬人從晉陽出發,並向各郡縣釋出檄文,宣佈將尊立代王楊侑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