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七章 南下遇阻(第2/2頁)
章節報錯
七月初八,李淵率軍到達西河,慰勞西河的官吏百姓,開倉賑濟貧民。
李淵交代屬下,今後大軍到處,都要做到禮敬老人,撫卹孤寡,賑濟窮困,任用賢能,平反冤獄五條,為仁義之師揚名。
在西河郡,凡年紀在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授予通議、朝請、朝散三大夫等從五品以上的散官。對當地的豪強、才俊,都根據才能授予相應的官職。
李淵善於書法,一邊詢問來人的功勞、才能,一邊親自書寫任命狀,一天就任命官員一千餘人。
得到任命之人盡皆高興而回,到處宣揚李淵賢德聖明。
離開西河,李淵率軍一路向南,經介休、離石,進入雀鼠谷。
七月十四日,到達靈石縣,在賈胡堡駐軍,賈胡堡距霍邑五十餘里。代王楊侑派遣武牙郎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在霍邑駐防。
此時,正逢連續大雨,大軍無法前行,李淵派沈叔安等人率領老弱士卒返回太原,讓他們再運一個月的糧草,準備等天放晴以後攻打霍邑縣城。
Yin雨霏霏,秋霖不止。
在李世民的謀劃之中,此次揮師南下,應該是以雷霆之勢斬關奪隘,然後西進入關。然而如今卻因天氣原因,三萬大軍淹留於這深山河谷之中。
從賈胡堡至霍邑這條路,李世民曾經走過幾次,兩邊是山,中間是汾水,他憂心宋老生提前準備在路上設伏,就想親自去探一探路,以免雨停之後,大軍南下時遭到伏擊。
在請示過李淵之後,李世民和段志玄找了一位鄉民引路,乘夜檢視地形。
賈胡堡距霍邑五十餘里,大路沿河谷向南,走到距霍邑二十里折向東南,再行十里是一個谷口,兩邊山形險峻,是理想的設伏之地。
李世民心中慶幸,宋老生不懂用兵,未在此處放置一兵一卒。
在谷口之處,汾水折向正南,大路沿汾水直達霍邑縣城北門。
鄉民向李世民介紹,此處距霍邑正好十里,如果大軍從這裡轉出谷口,在霍邑城頭之上即可看到。他告訴李世民,旁邊還有一條山路,偏向東南,有密林遮蔽,可在不被霍邑守軍發覺的情況下,到達霍邑城東門。
李世民隨鄉民一起上了山路,雖然有些險峻,但兵馬卻可通行。沿山路一路向東南,到了霍邑城下。
霍邑城西臨汾水,四面環山,建於中間的平地之中,如果佔據城南,即可截斷前往河東郡,通往關中之路。李淵的大軍如不攻霍邑,可從城東到城南繞城而過。
看過地形,李世民心中盤算,宋老生作為守軍定有「兩怕」。
一怕,李淵大軍佔據城南,斷其後路。
二怕,李淵大軍從北、東、南三面圍城。
因此,宋老生無論如何必須將李淵的軍隊阻在城東。
檢視過道路和地形,李世民和段志玄回到賈胡堡,他向李淵稟報了探查的情況。李淵喊來李建成,三人在一起商定了攻城之策。
在三人的謀劃中,要將霍邑當作起兵以來的立威之戰,然後攜此戰之威,南下河東,西進關中,無人再敢攖其鋒芒,以後大軍所到之處即可傳檄而定。
而快速戰勝霍邑守軍的關鍵點,是誘使宋老生率軍出城而戰。
如果宋老生守城不出,李淵的軍隊就要強行攻城,這樣一兩個月也不一定能攻下霍邑城,「義軍」迅速西進關中的計劃已將毀於一旦。
因此,李淵、李建成和李世民經過認真商議,才確定了誘使宋老生出城應戰的計策。
攻打霍邑城的策略已定,只待天晴李淵率大軍直逼霍邑城下。
然而天公卻不作美,雨一直下個不停,道路泥濘無法行軍。再加上糧草沒有運到,軍中所剩餘糧已經不多,軍心開始浮動。
有人傳言,劉武周和突厥人乘太原空虛,要去攻打晉陽。裴寂等人心中憂慮,怕在晉陽的家人和產業受到損害,便勸李淵率軍返回晉陽。
李淵拿不定主意,召集屬下官員商議對策。
裴寂等人認為,宋老生兩萬重兵據守霍邑,短時間內難以攻下,劉武周與突厥人聯合唯利是圖,如若進攻晉陽,「義軍」必定腹背受敵,處於被動局面。軍中將士的家屬都在晉陽,一旦晉陽被劉武周攻下,定會軍心離散。.
裴寂向李淵力諫,穩住根基要緊,務要回兵太原,以後再待機南下。
李建成、李世民則力主攻打霍邑,李世民對李淵和眾官員道,「宋老生乃是莽夫,以討捕小股盜賊起家,不懂用兵,可以一戰而擒。劉武周在馬邑根基未穩,不敢懸師遠進攻打太原。」
李淵被裴寂等人所惑,不願聽從李世民的建議,斥責李世民年少輕狂,不明利害。強行下令,撤兵返回晉陽。
李世民還要爭辯,李淵喝令,「如再擾亂軍心,當以軍法從事。」
為您提供大神復冰的《春遊曲》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第一八七章 南下遇阻免費閱讀.